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流强度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吉林省中部城市群
【摘要】:本研究以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理论模型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0年研究区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进行了测算,定量分析了城市流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3~2010年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长春市的核心带动作用需进一步提高;(2)城市流强度整体上形成了一种以长春市为中心的圈层式结构,且区域内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3)城市流强度结构特征表现为城市总体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关系尚不协调;(4)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仍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最后,提出了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增强区域经济联系与提高城市流强度的相关对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Jilin province, the intensity and structure of urban flow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03 to 2010 were measured by using the urban flow theory model and 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of GI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low intensity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nsity of urban flow.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2003 to 2010, the intensity of urban flow in central cities of Jilin Province increased in varying degrees. But the agglomeration and radiation ability of the whole is weak, the space connection is looser, the core driving effect of Changchun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2) the intensity of urban flow has formed a kind of circle structure centered on Changchun,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in the region is significant, showing the pattern of north high and south low;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low intensity structure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overall strength and urban flow tendency is not in harmony;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on the intensity of urban flow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Jilin Province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dominated by industrial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nection and enhance the intensity of urban flow among the cities in the central city group of Jilin Provinc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宗地分析的大城市空间扩展机制研究——以长春市为例”(41301172)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15A790010)
【分类号】:F299.27
【正文快照】: 3.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一、引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与信息流等各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日益频繁,不断地推动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1因此,区域经济联系与空间相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涛;樊丽丽;;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2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3 陈园园;李宁;丁四保;;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与SOM神经网络分级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4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5 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6 李俊峰;焦华富;;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7 张虹鸥,叶玉瑶,罗晓云,叶树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8 袁晓玲;范玉仙;;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2年08期
9 刘建朝;高素英;;基于城市联系强度与城市流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2期
10 赵宏波;马延吉;;老工业基地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云龙;刘小鹏;常瑞敏;;银川都市圈城市流强度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朱俊成;郑林;;南昌地域城市群的发育与发展思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3 刘承良;田颖;梁滨;;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的系统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4 施建刚;裘丽岚;;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城市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5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金凤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6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7 江进德;赵雪雁;张方圆;;安徽省合肥和芜湖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8 邹君;刘文洁;杨玉蓉;田亚平;;中国农产品虚拟耕地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9 刘波;成长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联系及物流要素流量空间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10 喻微锋;蒋团标;刘yN;;滇中城市群与北部湾城市群比较分析——基于城市流视角的城市群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巧宏;刘维超;孟静;;基于客运流量分析杭州都市经济圈功能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朱海燕;_5伯敏;;奻述城市\ 外交通客怟j}[A];第九届京粤港沪铁道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少华;侯瑞瑞;;广州区域性服务功能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由翌;明立波;;基于断裂点模型的县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广东省陆丰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阳;;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演化研究——基于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韩峰;;基于空间关联效应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9 江勇;;交通流视角下省域空间联系格局研究——以浙江省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21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陈春林;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映慧;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丽丽;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整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志伟;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梁夏瑜;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州城市功能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周姣;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动力与路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r,
本文编号:1377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7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