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异质劳动力与工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扩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8 10:22

  本文关键词:异质劳动力与工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扩展分析 出处:《财经科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工业集聚 劳动力流动 高技能劳动力 低技能劳动力


【摘要】:基于中心—外围模型,引入异质劳动力构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考察高、低技能两类劳动力的流动及其相互影响发现:当交易成本较低时,两类劳动力的流动均可促进流入地产业集聚;当交易成本较高时,两类劳动力需集聚到一定程度,才能促进高技能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产业集聚发生。进一步地,采用2002—2012年31省(市、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两类劳动力流动均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技能劳动力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低技能劳动力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反向影响;在西部地区,两类劳动力都未能对工业集聚产生显著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center-periphery mode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eterogeneous labor force to construct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By examining the mobility and interaction of high and low skill labor force, we find that: when the transaction cost is low. The mobility of two kinds of labor force can promo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hen the transaction cost is high, the two types of labor force need to gather to a certain ext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low of highly skilled labor force, and then promote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Further, we adopt 31 provinces (cities) from 2002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types of labor mobilit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re are mutual effects between them.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 high-skilled labor for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hile the low-skilled labor forc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neither type of labor force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空间优化的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1CJL05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49.2;F424
【正文快照】: 2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并逐步扩大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差距。在影响地区差异的多种因素中,劳动力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利用人口红利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研究异质劳动力对各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2 张文武;;集聚与扩散:异质性劳动力和多样化贸易成本的空间经济效应[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3 安虎森;;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所需最小市场规模——二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4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5 罗勇;王亚;范祚军;;异质型人力资本、地区专业化与收入差距——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2期

6 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学(季刊);2011年02期

7 丁栋虹;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J];理论前沿;2001年05期

8 颜银根;;FDI、劳动力流动与非农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9 范剑勇;高人元;张雁;;空间效率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2010年02期

10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4期

2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3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6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宋德勇;张文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潘越;杜小敏;;China's Uneven Labor Flow and Its Effect on Regional Disparities—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non-parameter additive model[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9 范剑勇;;土地稀缺:房价居高不下的非逻辑焦点[J];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01期

10 蒋满元;;要素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探讨[J];财经科学;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三忙;;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态势的实证研究:1988-2007[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王家庭;曹清峰;;FDI与产业集聚: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4 吕岩威;孙慧;何伦志;;基于三维度模型的产业集群识别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5 韩中;;我国制造业不均衡性与集聚的测度与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6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7 张丽霞;;政府投资能促进地方服务业集聚吗?[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8 陈旭;何莲;;东北地区“外围化”现象探因与对策思考——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祥琪;我国征地补偿机制及其完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7 艾哈迈德·沙里门;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齐涛;山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虔;淄博高新区的人才集聚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左贵启;蔬菜产业集聚地区的农户蔬菜生产投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7 曹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黄桂然;鲁苏人力资本水平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福涛;新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IT产业集群及其内部垂直分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郝文靖;中国人力资本核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桂平;曾永年;邹滨;齐庆超;杨松;;基于GIS的区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2 廖泉文 ,宋培林;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J];中国人才;2002年03期

3 严浩坤;;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4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5 魏后凯;;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6 李旭东;张善余;;贵州喀斯特高原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 Ⅰ.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年01期

7 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金融转型期中国区域资本配置差异及其形成[J];国际贸易;2006年11期

8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9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10 吉昱华,蔡跃洲,杨克泉;中国城市集聚效益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振华;刘春生;;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现象的新诠释[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Gary Willmott;李玉静;;通过国家劳动力技能资格制度培养高技能劳动力——新加坡的经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06期

3 孙文杰;;承接国际外包、价值链升级与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基于工业行业的面板门槛模型[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5期

4 彭强,邓建勇;职业培训与企业最优规划[J];经济科学;1999年05期

5 陈方正;陈俭;;对政府补贴职业培训项目的实证研究[J];人才开发;2006年10期

6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轩千;麦肯锡:高技能劳动力供应短缺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N];上海金融报;2012年

2 刘文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和市场部门薪酬决定机制差异模型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任志成;外资对我国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N];中国审计报;2006年

4 早报记者 郑洁;欧盟拟向技术移民颁发“蓝卡”[N];东方早报;2007年

5 于盟 (北京);巴林来华招商 主推能矿基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6 杨继祥 林瑞声;翔安:加快推进新区大跨越[N];厦门日报;2006年

7 罗思义;未来中国将会未老先富而非未富先老[N];中国联合商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小白;国内外经济学家把脉全球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艺;应对危机 各有招数[N];大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评论员 高剑;开掘劳动红利的又一次新机遇[N];东莞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干宫川;高技能劳动力短缺与技术创新[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6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96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