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轴辐式海陆物流一体化网络构建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2 19:08

  本文关键词:轴辐式海陆物流一体化网络构建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出处:《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轴辐式网络 主成分分析 物流 海陆一体化


【摘要】:海陆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促进海陆统筹发展的主要手段。本文对山东海陆物流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探讨了物流网络节点的选择及等级划分,从而构建轴辐式海陆物流一体化网络系统。研究发现:从综合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产业规模四方面出发,为轴辐式物流网络构建开发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甄选出主要反映海向物流经济能力和陆向物流经济能力两个主成分,给海陆物流一体化网络节点划分了等级;确定青岛-济南作为轴辐式海陆物流一体化的干线通道的核心部分,与其它支线通道共同支撑的轴辐式物流网络。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sea and land economy has become the main mean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s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 and sea logistic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quantitatively discusses the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ogistics network nodes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from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ituatio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logistics industry scale four aspects.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develop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xle-spoke logistics network. Selecting two main components which mainly reflect the economic ability of sea logistics and land logistics economy, and classifying the nodes of sea and land logistics integration network; Qingdao-Jinan as the core part of the axis-land logistics integration trunk passage, and other branch channels to support the axle-spoke logistics network.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2YJCZH227)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1294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GQ011) 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重大课题(2011zd002)
【分类号】:F259.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深入,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地经济做支撑。形成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能更好的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2 张世翔,霍佳震;基于轴辐式网络模型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物流配送体系规划研究[J];管理学报;2005年S2期

3 孙才志;高扬;韩建;;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4 李惠珠;宋海清;孟多;;轴辐式零担运输网络中集送货线路规划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李文博;张永胜;;浙江轴辐式现代物流网络构建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8期

6 王诗成;;实施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理论学刊;2011年02期

7 徐质斌;;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0年01期

8 赵晋;王继平;李晔;;基于二维有序聚类的大规模轴辐式网络规划方法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年05期

9 林天倚;卢春霞;;基于拥堵控制的轴辐式海运网络枢纽港选择模型[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卞文良;鞠颂东;;网格影响下的物流网络及其对物流企业运作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波,付颖;海洋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朱坚真;张力;;海陆统筹与区域产业转移问题探索[J];创新;2010年06期

3 栾维新,王海壮;长山群岛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与差异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4 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5 栾维新,崔红艳;基于GIS的辽河三角洲潜在海平面上升淹没损失评估[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6 张义丰;张伟;张宏业;谭杰;贾大猛;孙瑞峰;;基于“湛江群岛”的湛江区域发展格局构建[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7 郭建科;韩增林;仉培宏;;中国城市群物流研究述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8 范斐;孙才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9 周志英;姜宣伟;陈爱坚;;基于网格技术的综合物流资源服务平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7期

10 常玉苗;成长春;;江苏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及联动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成刚;张锡宝;;山东“蓝区”建设“海陆统筹”的认识与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2 张振克;张云峰;;当前我国海岛开发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与对策[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邓云锋;韩立民;;海陆经济板块的互动关系及其一体化建议[A];“海洋经济研讨会”报告选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斯亮;围填海造地及其管理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李军;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刘桂春;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辉;海域使用论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陈火根;网络化制造环境下虚拟物流网格服务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8 翁克瑞;轴辐式物流网络设计的选址与路线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衣春光;网络型物流企业集成化运作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卢宁;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张弟;环渤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2 范斐;海陆统筹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道华;基于循环经济的两型社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刘四辈;带时间窗的公路快速货运轴辐式网络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杨东;江西省区域物流规划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陈贤;港口物流对浙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7 田东娜;知识经济下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8 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9 崔红艳;基于GIS的辽河三角洲潜在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估[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春平;浙江乐清湾海岸带地区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杰,鞠颂东;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淑琴,陈峻,王炜;长三角物流园区一体化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3 黄宁;;能力结构与经济合作的关系模型研究——以东亚经济合作为例[J];当代经济;2008年10期

4 沈艳慧;;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1期

5 栾维新,王海英;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6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郭文卿;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地理学报;1995年01期

7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8 徐建;曹有挥;孙伟;;基于公路运输成本的长三角轴—辐物流网络的构建[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9 任东明,张文忠,王云峰;论东海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基地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1期

10 范斐;孙才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山东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杜传志;[N];人民日报;2008年

2 温家宝;[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盖美;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李阳;轴辐式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翁克瑞;轴辐式物流网络设计的选址与路线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岩;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LRP模型及其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李海建;安徽省物流地域系统的“轴—辐”(Hub-and-Spoke)模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瑞;陕西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4 菅倩;基于矩阵编码的遗传算法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7年08期

2 侯英民;;实施海陆统筹协调发展[J];商周刊;2009年14期

3 刘明;;社会发展的海陆统筹战略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08期

4 鲍捷;吴殿廷;蔡安宁;胡志丁;;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J];中国软科学;2011年05期

5 周江勇;;桥海兴县 海陆一体[J];今日浙江;2006年21期

6 徐质斌;;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0年01期

7 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8 曹可;;海陆统筹思想的演进及其内涵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5期

9 奚政;;上海陆港快行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01期

10 丁大卫;;抓好海陆统筹 实现优势互补[J];群众;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少春;;在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推动海陆一体化开发[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成刚;张锡宝;;山东“蓝区”建设“海陆统筹”的认识与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3 赵亚萍;;基于海陆一体化的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性分析[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邓云锋;韩立民;;海陆经济板块的互动关系及其一体化建议[A];“海洋经济研讨会”报告选编[C];2005年

5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机制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6 王傜萱;;浅析海陆经济的统筹发展[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7 ;第一篇 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朱坚真;师银燕;周映萍;;科学发展观与南海区域海陆统筹发展战略初探[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马士基海陆调整北美航线[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74期—84期(2005年)[C];2005年

10 王建龙;;加强滩海陆岸油田企业安全管理的探讨[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钱秀丽;以海南为试点实施“海陆统筹”[N];中国海洋报;2007年

2 特派记者  邱大军 陈成智;统筹发展应包括“海陆统筹”[N];海南日报;2006年

3 尹国峰 黄育桐;海陆围堵重拳出击[N];边防警察报;2008年

4 刘开立;岚山边检加强海陆一体化远程管控[N];人民公安报;2009年

5 杨大义;中兴海陆:“四位一体”挖潜增效[N];中国船舶报;2012年

6 李文荣;加快海陆互动 建设沿海强省[N];河北日报;2007年

7 孙建军邋徐颖峰 吴丹红;推进海陆一体化 建设和谐新象山[N];宁波日报;2007年

8 冯威力;营销就是经营品牌[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李永春;胜利油田普查滩海陆岸石油设施[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向冰;“海陆统筹”应列入“十一五”规划[N];中国海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卢宁;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军;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曹可;环境约束下的辽宁省海陆产业统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殷晓冬;声学测深数据处理与海陆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琳;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线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2 邓爱红;广东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3 高扬;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伟光;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乐萍;基于海陆统筹的辽宁省海陆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7 邱志高;河口海陆分界线划分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王红光;夏季中国东部地区海陆温差与降水的关系[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4年

9 毛昊洋;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胡潮;观测和CMIP5模式中的北半球大洋与大陆区域大气质量重新分布的季节循环及误差估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5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15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