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出处:《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方式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
【摘要】:在探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的基础上,对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存在的空间依赖性问题进行了验证,通过引入空间滞后变量,构建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中国1992~2012年31个省级单位的截面数据,从全域视角和局域视角分别对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全域视角下,除经济实力、经济市场化和人口素质等变量对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的影响均显著;在局域视角下,除经济实力、经济市场化、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变量外,其他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性。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 the spatial dependence problem which may exis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vin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s verified . By introducing the spatial lag variable and 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econometrics model of provin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 the autho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vin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region and the local perspective .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融资机制与模式研究”(14AJY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金融服务创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研究”(14CJY049) 第5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2013M530389) 重庆市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Xm201361)
【分类号】:F127;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不变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如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屡禁不止、社会贫富差距日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银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2 鲁钊阳;李名杰;;川渝联手开拓南亚市场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李玲玲;张耀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测评[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4 汪素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1期
5 吴旭晓;许正中;;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6 倪东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设计及实现策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史晋川;黄良浩;;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8 简新华;叶林;;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趋势[J];经济学家;2011年01期
9 梁琪;滕建州;;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结构变化及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10 宋立;;按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西;张文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内涵[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陈海雪;;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科学发展[J];北方经济;2009年04期
3 刘北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商业研究;2008年09期
4 尹华;;论政府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周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6期
6 王琨;滕建州;石凯;;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的非线性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6期
7 朱慧明;李素芳;;基于VAR模型的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贝叶斯单位根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8 李健元;李刚;王森;;人均收入水平与股票市场发展关系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相关历史数据的检验[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9 李泽广;刘宇;;信贷支持机制与行业投资配置效率——基于市场化视角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10期
10 廖杉杉;;我国城乡金融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西部论坛;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海鹰;郑德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前哨农场打造成为对俄农产品出口前沿阵地[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陈永芝;;实现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徐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管理创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4 王元月;丁文;;宏观金融不稳定对青岛市经济波动的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小亮;;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理论回溯与框架构建[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任保平;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7 朱承亮;岳宏志;;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差异[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王周伟;李三奎;;金融竞争力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9 刘鹏;陈全润;陈锡康;杨恋令;;非竞争时间-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中国经济与社会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10 阎根生;亢世梅;;发展民生经济 推动转型发展[A];民生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6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8 张军超;发展战略、要素收入分配与需求结构失衡[D];复旦大学;2011年
9 白雪飞;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余翔;公共支出、金融发展与环境绩效[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宏博;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文;宏观金融不稳定对青岛地区经济波动的动态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汪斌锋;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及出路[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静;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苗瑾;FDI后向技术外溢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霍建新;时间序列的随机系数单位根检验及其应用[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狄宣竹;从成本优势到技术优势的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武敏敏;山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涛涛;我国西部12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殷剑;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冬荣;江莹;赵靖;;上海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王艳丽;刘传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52~2002[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张婧;马仁锋;王能洲;;上海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演进关系实证研究[J];创新;2010年01期
4 赵志耘;杨朝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1979—2009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9期
5 彭向;蒋传海;;技术外溢、策略性选址与产业集聚[J];财经研究;2009年10期
6 魏守华;姜宁;吴贵生;;本土技术溢出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检验[J];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7 许永兵;;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再认识——兼评关于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几种流行观点[J];财贸经济;2005年12期
8 齐建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财贸经济;2010年04期
9 李绍东;;中国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何时出现?——基于基尼系数的预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吴敬琏;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N];解放日报;2006年
2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 史晋川;[N];浙江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碧霞;上海科技创新与区县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平;;专题:省域经济预测研究 主持人的话[J];综合竞争力;2010年02期
2 安康;韩兆洲;舒晓惠;;中国省域经济协调发展动态分布分析——基于核密度函数的分解[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1期
3 焦兴国;把省域经济调控建立在经济哲学基础上[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8年03期
4 郑贵华;科学的省域经济发展观[J];经济经纬;2004年03期
5 王秉安;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现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06期
6 王秉安;;省域经济竞争力体系模型构造的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石志恒;陈冲;;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年03期
8 陈朝宗;;区域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突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评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庞智强;;各地区省域经济综合开放程度的测定[J];统计研究;2008年01期
10 贺祖斌;凌玲;张兰芳;;省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高教论坛;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理论探讨[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许敬辉;;河北省县域经济联合发展对策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美s
本文编号:1424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2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