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型城市化内涵及推进对策
本文关键词: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型城市化内涵及推进对策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环境的约束对新型城市化提出了信息化、低碳化、生态化的内在要求。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为条件的绿色技术创新超越了熊彼特对工业社会传统技术创新的界定,是实现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消耗高排放的产业结构的存在,使得低碳城市难以建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数字鸿沟阻碍了农村向新型城市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抑制了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Abstract]: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causes waste of resources and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while promoting rapid economic growth, which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and resource that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e restriction of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zation, low carbonization and ecologicalization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aving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rpasses Schumpeter's defini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society and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to realize new-type urbaniz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exist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high consumption and high emission,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low-carbon cities.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digital divide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o new cities; The coexistence of offside and absenc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hibits the inner requirement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ZD100) 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2011012)
【分类号】:F205;F299.2
【正文快照】: 城市是经济的增长极,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工业化的结果。以粗放型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耗竭、污染严重、人们健康受到威胁。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城市低碳化、推动经济绿色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美平;;我国低碳经济推进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融合发展[J];当代财经;2010年10期
2 陈艳红;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J];情报杂志;2005年02期
3 王金秀;郑志冰;;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7年32期
4 陈志平;;新型工业化视域的新型城市化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胡鞍钢;;胡鞍钢:经济转型根本任务是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0年03期
6 薛伟贤;刘骏;;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测度研究[J];软科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骞;刘华军;;中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基于1995-2009年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02期
2 高静;刘友金;;中美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以及贸易环境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法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2年05期
3 刘磊;任希卓;;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12期
4 刘一宁;;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J];管理科学文摘;2008年04期
5 彭泽华;;消除数字鸿沟,构筑和谐读书环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年06期
6 周健;;中国产业低碳化面临的安全挑战及其转换路径[J];管理现代化;2013年01期
7 刘宁宁;宋言东;简晓彬;;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徐州产业转型升级[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1期
8 孙虎;乔标;;我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4期
9 刘华;侯秀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机制探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申彦舒;孙振领;;国内外信息资源配置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段兴利;;社会学视野中的数字鸿沟[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刘芸;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李后卿;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区域配置中的数字鸿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吴剑明;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关丽洁;“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D];吉林大学;2013年
6 杨飞龙;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书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王亦斌;中国地区数字鸿沟的成因和影响:1997-2007[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层英;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琪;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和婉;论建立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任希卓;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王武;数字鸿沟与贫富差距[D];山东大学;2011年
6 钱言玉;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区域配置差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刘健;税务系统数字鸿沟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杨元香;归档网络信息价值判断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王亚军;资源富集区工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蓓;电子政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平衡[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志刚;;对城市化速度及相关研究的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6期
2 史言信,熊旭航;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政策[J];当代财经;2005年10期
3 周甄武;数字鸿沟的多维透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4 胡鞍钢,周绍杰;中国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5 刘耀彬;陈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尾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6 马晓河;蓝海涛;黄汉权;;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J];管理世界;2005年07期
7 吴敬琏;正确应对信息化的挑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2期
8 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年05期
9 曹荣湘;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06期
10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金晓斌;曹雪;王千;周寅康;;自然资源对干旱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增长阻尼——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长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3期
2 叶子青,钟书华;美、日、欧盟绿色技术创新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7期
3 王忠学,秦书生,陈凡,徐强;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成果纵横;2003年06期
4 刘慧,陈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一种科学发展观[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8期
5 李平;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J];科学学研究;2005年03期
6 谭飞燕;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方案遴选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7期
7 葛晓梅;王京芳;薛斌;;促进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2期
8 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2期
9 陈国玉;;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6期
10 张敦杰;刘姗;;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佳妮;王灿;;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出路——以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为视角[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茹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借鉴国际经验 促进绿色技术创新[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2 姜洪斌;环境与发展“双赢”需要绿色技术创新[N];中国信息报;2001年
3 通讯员 李宁;连成集团开展新一轮绿色技术创新活动[N];东方城乡报;2011年
4 记者 许巍;衣食住行期盼“绿色”[N];中国质量报;2000年
5 胡立彪;积极面对“绿色壁垒”[N];中国质量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陈yN淼;张震宇委员:发展生态工业要“大步快走”[N];中国工业报;2014年
7 景治国;绿色经济促进英国经济活力[N];学习时报;2012年
8 汉酣;我国代表团赴韩国参加第四届亚洲地区胶黏剂大会[N];中国包装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星;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玉;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董炳艳;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昕;绿色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手段[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陈妤丹;绿色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邵俊峰;绿色技术创新及其政府管理——技术时代的反思与构想[D];广西大学;2003年
6 赵晨光;绿色技术创新的商业化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7 孙飞;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研究[D];沈阳大学;2013年
8 朱益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9 张朝丹;煤炭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分析[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张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的税收筹划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5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3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