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 茶业生产 技术效率 茶农增收 资本产出 出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利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1996-2007年我国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研究期间我国茶产业TFP平均增长0.70%,平均技术进步率为1.42%,平均技术效率为72.05%,但都呈逐步下降趋势;TFP增长的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但技术效率的变化和规模报酬率出现一定的退步,阻碍TFP的增长;各省份TFP增长有差异,其中四川省的TFP增长速度最快,而湖南省和陕西省的TFP成负增长;我国茶叶的劳动产出弹性逐年增大,而资本产出弹性逐渐变小,且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of transcendental logarithm is use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tea industry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07 was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FP of tea industry in China increased by 0.70 and the averag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ate was 1.42%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average 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72.05, but all of them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growth of TFP mainly comes from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the chang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rate of return on scale appear some retrogression, which hinders the growth of TFP. The TFP growth rate of Sichuan Province is the fastest, while the TFP growth rate of Hunan Province and Shaanxi Province is negative. The labor output elasticity of tea in our country increases year by year, but the capital output elasticity becomes smaller gradually, and the tea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he state of decreasing scale rewar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3)
【分类号】:F326.12;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我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统计,我国茶园面积从1978年的105万公顷扩大到2012年的228万公顷,同比增长117.14%;茶叶总产量从1978年的2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琼;;金融发展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4期
2 顾宇倩;;高速公路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2期
3 谢群;员晓哲;;技术效率测算前沿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3期
4 李少华;徐琼;;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07期
5 郭艳秋;路世昌;;辽宁省技术效率的趋同性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11期
6 王思薇;安树伟;;中国市场化改革对区域技术效率的贡献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12期
7 郑云;;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年08期
8 车晓惠;;广东省各城市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0年10期
9 潘正;;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演化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3期
10 管曦;杨江帆;;中国精制茶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分析[J];茶叶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强;聂锐;;公司发展战略、治理结构与技术效率——基于能源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吴敬学;史君卿;;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周口市的实证研究[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3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五七;聂鸣;;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5 张宁;;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张宁;许海萍;;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7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朱承亮;岳宏志;;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效率——基于1985~200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证据[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9 史君卿;吴敬学;窦以文;;技术效率分析中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炳炎;蔡锋伟;;技术效率差异实证分析及其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小民;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特约记者 黄颖川;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 广东中小企业分羹10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延兵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米增渝;协同创新VS模仿:谁更有效率[N];经济日报;2012年
4 张军;中国经济跨越“效率台阶”[N];文汇报;2004年
5 涂正革;产权改革:中国持续增长的动力[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f ;中国制造业的新竞争力源自哪里[N];北京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陈映璇;通用汽车欲赢者通吃 中国车商紧急寻求技术突围[N];财经时报;2005年
8 ;国际医疗保险制度效果比较[N];中国保险报;2000年
9 全国政协常委 翟泰丰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院长 张幼文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多种经济成分各展所长[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彭兴庭;从“消费主义”手中拯救能源[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钰;公共部门规模、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逄红梅;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史君卿;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技术效率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许海东;终极控制股东、治理环境与公司技术效率[D];暨南大学;2009年
7 杜文杰;中国农业改革、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分解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涂正革;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田刚;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敬;创业孵化器技术效率的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建军;陕西省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小t,
本文编号:1471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7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