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我国经济周期各阶段的非线性转换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15 21:46

  本文关键词: 经济周期 多机制 STAR模型 出处:《统计与决策》2015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1992年1季度至2013年3季度实际季度GDP增长率数据,建立了二机制、三机制及四机制LSTAR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的非线性转换特征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四机制LSTAR模型可以将我国经济周期划分为扩张、衰退、紧缩、复苏四个阶段,并且能很好刻画我国经济周期的非线性转换特征;(2)经济周期四个阶段所呈现出的特征各不相同:复苏和衰退阶段的周期长度远大于扩张和紧缩阶段,而且复苏和紧缩阶段序列是平稳的,扩张和衰退阶段的序列是非平稳的;(3)1992年1季度至2004年4季度是第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历时将近13年;2005年1季度至2010年4季度是第二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历时6年,经济周期时间跨度有减小的趋势。
[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quarterly GDP growth rate data from 1992 to 2013,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wo-mechanism, three-mechanism and four-mechanism LSTAR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cycle in China.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our-mechanism LSTAR model can divide the economic cycle into four stages: expansion, recession, austerity and recovery. The four stages of the business cycle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eriod of recovery and recession is much longer than that of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Moreover, the sequence of recovery and contraction phases is stable, and the sequence of expansion and recession phases is non-stationary. The first full economic cycle is from the first quarter of 1992 to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4. It took nearly 13 years;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5 to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0 was the second full economic cycle, lasting six years, and the time span of the cycle tended to decrease.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CTJ002)
【分类号】:F124.8;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大丰,朱平芳,刘弘;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4期

2 陈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3 王成勇;艾春荣;;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4 赵春艳;;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中线性检验与单位根检验问题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任文举;消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胡新宇,谭运进;充分就业应为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J];商业研究;2005年01期

3 张小宇;刘金全;曲国俊;;我国汽车产量波动态势分区制度量与预测[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4 唐文强;严明义;;房价与经济波动的区制转移——基于STAR系列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5 张巍,卢晖;论正负净投资的不对称性[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6 邱崇明;扩大就业规模的对策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09期

7 石晓军;李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及其反周期性:1998-2006年[J];财经研究;2009年03期

8 罗光强;曾伟;;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同性和非对称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9 李玉双;陈乐一;;湖南经济周期阶段的分析与预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10 罗光强;曾福生;曾伟;;服务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华;;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仙娥;王萍;;马克思和凯恩斯对“危机成因”的分析比较及启示——兼谈对“萨伊定律”的批判[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志斌;曹屿峥;;宏观政策的微观作用机理与着力点解析——基于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研究[A];当代会计评论(第3卷第1期)[C];2011年

4 张良;张玉韩;;基于就业增长的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林建浩;王美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大稳定时代”识别[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6 郑挺国;王霞;;中国产出缺口的实时估计及其可靠性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7 石晓军;张顺明;李杰;;商业信用对信贷政策的抵消作用是反周期的吗? 来自中国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8 彭方平;连玉君;;我国行业周期非同步效应——基于微观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9 陈华;;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 论文集[C];2009年

10 郑挺国;王霞;苏娜;;通货膨胀实时预测及菲利普斯曲线的适用性[A];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建华;股票市场稳定性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春丽;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利率微调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鸿飞;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拐点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高鸿;中国货币流动性管理效应及工具运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程力耘;中国股市“周内效应”的时变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侯乃X;石油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曲国俊;我国汽车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启才;我国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惠惠;云南省州市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民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持续期依赖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蒋青华;我国房价波动区制转移特征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商广霞;关于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妍;我国货币政策行业效应的非对称性:基于MS-VAR模型的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满恒杰;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实证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尧小星;特有波动率与股票平均收益[D];复旦大学;2011年

8 蔡祥锋;我国经济波动的危机冲击及政策选择[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9 彭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胡炜;利率平价理论对我国适用性的现实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全,王大勇;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J];财经研究;2003年05期

2 储慧斌;李科;马超群;周四清;;中国能源需求的结构突变研究[J];系统工程;2005年11期

3 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4 张守一;我国经济周期的特殊原因与波动格局分析[J];经济研究;1995年04期

5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6 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7 李子奈,周建;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结构变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实证[J];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8 王少平;彭方平;;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非线性转换[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9 陈浪南;刘宏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10 刘雪燕;张晓峒;;非线性LSTAR模型中的单位根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越;我国经济周期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管理世界;1986年05期

2 卢建;;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1987年04期

3 吴国富,崔斌;“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动趋势与预测[J];统计研究;1997年06期

4 贾彦东,陈晓卫,刘颖;我国经济周期的新划分[J];统计与决策;2003年05期

5 蔡莉萍;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学决策;2005年11期

6 王健;;浅谈我国经济周期特征[J];现代商业;2010年21期

7 罗湘雄;;浙江省与我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J];经营与管理;2012年07期

8 马建堂;试析我国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的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年01期

9 张守一;我国经济周期的特殊原因与波动格局分析[J];经济研究;1995年04期

10 付珍珍;我国经济周期考察[J];城市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恒;袁文华;;当前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走势[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2 陈乐一;;论当前我国经济周期的阶段[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段文军;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周期缓和化刍议[N];光明日报;2012年

2 陈乐一;当前我国经济周期阶段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 陈乐一;辩证看经济繁荣[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和产出波动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朴粉丹;利用小波的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与主要经济指标预测[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东玉;大宗商品周期与我国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3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513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e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