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新型城镇化与“胡焕庸线”的突破可能性

发布时间:2018-03-04 06:13

  本文选题:新型城镇化 切入点:“胡焕庸线”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胡焕庸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已有80年。迄今为止,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并未发生很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影响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正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中,自然条件对"胡焕庸线"的突破可能性影响不大,而经济技术条件加速变化和社会政策的战略要求可能会改变"胡焕庸线"的固有格局。在这一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既是实现"胡焕庸线"突破的目标,即实现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相对均衡、产业在区域间发展均衡、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同时也是"胡焕庸线"可能突破的重要动力。以新疆为例的分析,佐证了西部地区通过新型城镇化突破"胡焕庸线"的可能性。因此,新型城镇化应积极搭建人口流动通道,逐步实现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的均衡;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在区域上的均衡;应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区域宜居水平的均衡。
[Abstract]:It has been 80 years since the "Hu Huanyong Line" was put forward in 1935. Up to now, the unbalanced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has not changed much.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Som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re facing a 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change. Among them, natural conditions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possibility of breakthrough of Hu Huanyong's line. The accelerated changes i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social policies may change the inherent pattern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in this process,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s the goal of achieving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That is, to realize the relative equilibrium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spac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mong regions,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otive force for the possible breakthrough of Hu Huanyong line. Take Xinjiang as an example, This prov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western region can break through the "Hu Huanyong line" through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refore,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should actively set up the channel of population flow, gradually realize the balanc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strengthe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e should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and realize the equilibrium of regional livable level.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分类号】: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2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3 吴静;王铮;;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4 葛美玲;封志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分级与重心曲线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5 胡焕庸;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圈规划[J];地理研究;1985年04期

6 原华荣;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研究[J];地理研究;1993年01期

7 黄洁;钟业喜;;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J];城市问题;2014年10期

8 张平;;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J];经济评论;2007年05期

9 韩惠,刘勇,刘瑞雯;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吴玉平;;土地承载力与我国人口的合理分布[J];南方人口;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袁自强;李海建;;大别山区农民工结构特征与流动机制分析——以皖西金寨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卢雪翠;王炜;权循刚;;证据权重法在天津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中的应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3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以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韩社林;;云南文化的艺术地理考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德钦;马维军;;基于属性归纳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挖掘[J];测绘科学;2008年S2期

6 金君,印洁,李成名,林宗坚;人口密度推求的技术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2年05期

7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8 逯进;朴明根;;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进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3期

9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10 汪晓鹏;王英强;;三条人文分界线古今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相娜;;探索古镇保护与开发之路——以瑷珲古镇保护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姜涛;;近代中国人口研究刍议[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开治中;;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意识调查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龙瀛;;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2000-2010[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7 杨慧;郑潇蓉;周熙;刘贺;;新型城镇化下城乡结合部地区“缝合规划”探讨——以银川丰登镇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金文俊;甘肃省促进人口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董伟;城市新产业区演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徐诗举;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辛树人;差别化金融调控的目标、工具与模式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雨停;区域生态补偿的农村人口城市化理论问题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焕俊;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蒋鸣;沿海港口、临港产业和临港城市发展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3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4 郑美娟;产业集群高级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分层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周小平;中国历代人口分布的GIS表述[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文娟;中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人口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赵晶晶;中国人口流动与农村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松婷;黔东南州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左永君;新疆人口数量时序变化与空间结构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梁春艳;新疆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王静爱;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李铭;专题地图统计数据分级的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6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史文中;人口密度的空间连续分布模型[J];测绘学报;2003年04期

7 廖顺宝,李泽辉;四川省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人口数据空间化试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8 徐长乐;郇亚丽;;高铁时代到来的区域影响和意义[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9 赵丹;张京祥;;高速铁路影响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10 陈仲常,张建升;中国工业布局变迁与收入差异相关性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罗天昊;环保模式急需创新[N];民营经济报;2014年



本文编号:1564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564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b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