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我国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4 05:01

  本文选题:节能减排 切入点:企业绩效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严峻,低碳经济转型开始遍及全球,我国也逐步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节能减排转型的主要实施主体,节能减排对企业发展具有怎么样的影响需要研究。研究企业节能减排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尤其是研究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对企业合理规划节能减排结构,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从可持续发展、企业共生、利益相关者等理论角度分析企业节能减排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认为企业节能减排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有形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的积累,,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绩效。论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选择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作为分析样本,选择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作为反映企业能耗水平的指标,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反映污染排放水平的指标,以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和销售净利率三个指标作为企业绩效指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节能减排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企业能耗水平、污染排放水平的降低在当期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长期这种影响会得到持续,长期也具有有力的趋势。实证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企业节能减排有助于企业改善经营绩效,长期内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这为我国企业推行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最后,论文从节能减排环境、节能减排方式与节能减排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Low-carb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s begun to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China has gradually begun to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y. As the main bo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 implementing bodie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ransformation. The impac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the impac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n their business performance,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n their business performance, is studi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terprises to pla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tructure and to realize low-carbon economy transformation.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symbiosis, stakeholders and so on, and thinks that enterpris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an help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angible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etc. The accumulation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promotes the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business performance. This paper us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to verify this hypothesis and selects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industry as the analysis sample. The financial data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7 to 201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10,000 yuan output value as the index to reflec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level of enterprises, the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of 10,000 yuan output value as the index to reflect the level of pollution emissions, and the rate of return on assets as the return on assets. Return on net assets and net interest rate on sales are used as performance indicators. Panel data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duction of enterpris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 leve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e current period, but in the long run this effect will be sustained.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 that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an help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it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by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ways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he ability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re propose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9.2;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沙;;节能减排话严肃[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07期

2 陈谦;;节能减排 科学发展[J];环境经济;2007年04期

3 姜妮;;“两会”代表委员 “把脉”节能减排[J];环境经济;2007年04期

4 ;“节能减排 责任与竞争力论坛”在京召开[J];节能与环保;2007年04期

5 任明;;节能减排话“严肃”[J];广西电业;2007年03期

6 王择;;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J];节能;2007年05期

7 ;十项措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8 温家宝;;高度重视 狠抓落实 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J];冶金动力;2007年03期

9 ;八项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7年02期

10 本刊编辑部;;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 加快配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J];安徽科技;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祥左;;对当前节能减排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方案出台[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金世良;付登科;童颖;;农村节能减排势在必行[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王金芳;;关于落实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许祥左;;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许祥左;;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A];控制“三废”污染 搞好矿区生态安全论文集[C];2008年

7 ;发改委:2012年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完成[A];《电站信息》2012年第7期[C];2012年

8 寇刘秀;;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9 赵浩敏;;“硬约束”为节能减排护航[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10 王昕杰;;完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汲传排;深挖潜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再上新台阶[N];北京日报;2007年

2 刘瑞杰;节能减排不可“孤军奋战”[N];中国财经报;2007年

3 记者 王庆华;狠抓落实 确保完成全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N];赤峰日报;2007年

4 徐琦;节能减排决心目标和责任不变[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查玮;大型国企应做节能减排表率[N];中国环境报;2007年

6 于平;吉林青年企业家投身节能减排[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转变发展思路 推进节能减排[N];长江日报;2007年

8 记者 张朝登;节能减排是刚性指标铁的纪律[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9 易家言;将节能减排培育成利润增长点[N];中国冶金报;2007年

10 柳祖林;节能减排,不能只是上边热[N];中国冶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修静;节能减排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增长动力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安伟;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陆婕;青岛市节能减排内涵、评价和战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4 刘洪斌;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军;燃煤发输电侧节能减排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张蓓佳;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及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7 赵书新;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方国昌;一类新型节能减排系统的分析和应用[D];江苏大学;2013年

9 周力;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莉;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机制设计模型与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文飞;“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节能减排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月;面向节能减排的车辆检测站网点布局优化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林双;成都市节能减排政策体系的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佳;采暖城市节能减排技术与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付振茹;“中央—地方”政府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行为的委托代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韩旭;淄博市临淄区工业节能减排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廖永涛;基于疏浚机具改良的疏浚船舶节能减排探索[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刘畅;吉林省工业节能减排经济政策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9 赖晓雯;基于节能减排的高污染产业转型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马信缘;油气资源型城市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64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564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