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及其适度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4 17:40

  本文选题:土地开发强度 切入点:适度性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土地作为一种稀缺并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栽体,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表征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尽管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个别城市中得到初步应用,但其研究深度和广度无法适应当前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需要,亟需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该地区部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甚至超过国际发达城市。过高的土地开发强度严重挤压和蚕食了城市周边生态空间,恶化了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使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城市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过高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也会造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低下,导致耕地资源的n少,严重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探讨长三角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路径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时发现该区域土地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能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建议,也对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按照"研究准备"→"规律探索"→"状态研判"→"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当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驱动力、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土地利用适度规模及控制等方面,对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研究中,以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为表征指标的土地开发强度的研究较多,而以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表征的城市区域土地开发强度的研究较少。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合理控制,既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亟需从变化特征、驱动力、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及适度性等方面系统深入研究。而最优城市规模理论、协调发展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适度理论等对协调开发强度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的阐述,为深入研究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奠定了基础。基于变化率指数、泰尔指数、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征。从时间尺度来看,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其增长速度不断减缓;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来说,大城市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小于中小城市;并且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逐渐趋于均衡。从空间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以及"杭州—绍兴"为中心的较稳定的高强度集聚区域;其增长幅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增幅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东部沿海以及浙江西南部区域内;区域内各省(市)间比较分析可知,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省际间差异明显,两省一市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各省内部城市开发强度的差异;土地开发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大。运用经济计量模型,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驱动力层面,剖析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特征形成的机理,阐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诱因及变化结果。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经济总量、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等关系密切,各因素与土地开发强度之间均呈现正相关,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变化是经济总量、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等多个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但是不同省(市)、不同规模、不同强度水平的城市,其土地开发强度变化驱动力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资源环境水平的指标体系,从土地开发强度变化与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以及生态服务价值方面,定量分析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与资源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其中,对于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强度水平城市,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与资源环境变化之间关系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规律的探索发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经济、社会、人口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下不断增大,但在增大的同时,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大,生态服务效应不断减小。而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土地开发必须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内进行,其强度水平必须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由此可见,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受"需求驱动"和"环境约束"的双重作用,并在此作用下形成适度域区间。因此,本研究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适度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明确了适度性内涵、机理以及判定标准,并基于协调发展理论构建适度域的测度模型,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适度域进行测算并对其适度性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适度域范围大小差异较大,并且在空间分布上也具有集聚状态。通过对其适度性分析,可将长三角地区城市划分为严重过度状态、一般过度状态、一般适度状态和良好适度状态等四种类型。由于不同类型城市之间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严重过度、一般过度、一般适度、良好适度等类型城市,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目标,综合运用土地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资源环境政策等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制订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政策。这不仅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进及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新思路,也对促进该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伟;郭杰;欧名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区域差别化管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2 陈江龙;高金龙;徐梦月;陈雯;;南京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4年03期

3 孙平军;修春亮;张天娇;;熵变视角的吉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判别[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4 舒帮荣;李永乐;曲艺;梅艳;雍新琴;;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动力——以太仓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7期

5 刘刚;黄洪超;王莹;;杭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6 陈逸;黄贤金;吴绍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开发度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07期

7 崔佳;臧淑英;;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研究;2013年05期

8 关静;;中国城市规模适度性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舒帮荣;刘友兆;李永乐;李彦;;太仓市区城镇用地扩展合理规模计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1期

10 赵安周;李英俊;卫海燕;陈晓红;;西安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洪刚;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光美;城市化影响下北京植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超荣;基于城市生态空间维护的土地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明;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的商业银行竞争力动态评价[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张绍敏;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徐彬;空间权重矩阵对Moran's I指数影响的模拟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马小军;关于城市用地规模控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曹颖;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区域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12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12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