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从“乡村建设”到“城镇化建设”——近百年中国乡村改造与建设个案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3-15 17:41

  本文选题:乡村建设 切入点:城镇化建设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乡村向现代社会转型是全世界都必然经历的发展过程。中国乡村的现代性改造自1920年代肇起,但无数乡村建设的人士的努力均因"改造"的途径与传统乡村社会经济存在方式相冲突而失败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已水到渠成。把传统乡村社会改造和建设为城镇化社会,实现中国"城镇化建设"目标,这是依据中国实际开启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改造"与"建设"相统一的伟大工程。由于一切条件已经具备,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大潮正在广泛兴起,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关系极其重大,本文提供的个案希望为之提供值得反思的意义。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village to modern society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villages began in the 1920s. However, the efforts of countless people in rural construction have all failed becaus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way of "transform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mode of existenc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has come to an e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into an urbanized society will achieve the goal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is a great project to unif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ctually initiated by China. As all the conditions are already in place, the tid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rising widely in China. The path choice to achieve this goal is very importan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D422.6;F29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端锋;;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张秉福;;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张秉福;;回眸民国时期三大乡村建设模式[J];领导之友;2006年03期

4 陈清;;村民意识与新乡村建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申端锋;;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理论参考;2006年01期

6 萧一湘;;乡村建设不能只提“三农”问题[J];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02期

7 倪姗;;现代化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动力[J];发展研究;2007年08期

8 姜新;;无锡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张德明;林发俊;;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8年10期

10 林尚立;;国家的责任: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蓉;;1927-1949年湖北省的公立农场与乡村建设[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沈占华;;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张晨;;台湾“农村再生计划”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5 王景新;;在工业反哺条件下及时启动中国新乡村建设战略[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6 王永智;阳运春;彭庆;王虎;;实施乡村净化工程 构建文明和谐社会[A];沼气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7 汤海孺;柳上晓;;面向操作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8 莫奕芳;;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标准化建设浅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丛玉飞;;乡村干群新型信任关系的博弈论分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7·理论专刊)[C];2007年

10 朱人求;;文化实践与文化重构——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阐释[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扬;开创美好乡村建设新局面 打造农民幸福生活新家园[N];蚌埠日报;2012年

2 蚌埠市政协 万家阳;美好乡村建设要把握好几个问题[N];江淮时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白云飞 实习生 蔡林珊;积极稳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N];洛阳日报;2013年

4 记者 杨浩;认识再提高 力度再加大 办法再创新 努力使我市美好乡村建设始终保持全省第一方阵[N];马鞍山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吴清华;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彰显特色[N];安徽经济报;2013年

6 本报通讯员;助力美好乡村建设[N];江淮时报;2014年

7 通讯员 关鹏玉 记者 李建成;“脱贫甩帽”行动推进幸福乡村建设[N];河北日报;2014年

8 首席记者陈春梅;加快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让百姓尽早受益[N];盘锦日报;2014年

9 记者 魏恒;总结经验抓好衔接推动发展造福群众 把生态乡村活动打造成清洁乡村活动“升级版”[N];广西日报;2014年

10 记者 江恰;全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N];盘锦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欣瑞;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任金帅;近代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斌;民国时期云南乡村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牛和清;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1931-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秦平;冲突与控制:乡村邻里纠纷的社会学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4 梁俊;民国时期平教会的乡村建设活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骆敏;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D];安徽大学;2013年

6 王莹;乡村社会中的合作逻辑:农民合作的发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婷;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运行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孟富国;重构中的乡村政权[D];山西大学;2003年

9 刘栩;一个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及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吕甜甜;乡村建设的伦理之维[D];江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6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16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6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