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本文选题:新型城镇化 切入点:农民工 出处:《学术交流》2015年04期
【摘要】:随着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思路的逐渐清晰,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的重要标识。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农民工的新型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由于受自身的代际转换及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的影响,面临着身份焦虑、角色转换、主体性特征增强等多重困境和考验。当前,需要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政府、社会及农民工自身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探寻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积极引导;其次,应积极构建和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帮扶体系,为农民工的市民化创造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最后,应加强教育和培训,切实提升农民工主动融入城镇社会成为新市民的自我意识和能力。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The essence of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new social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ir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igrant workers are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tests, such as identity anxiety, role chang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ecessary to closely combine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start with the government, society and migrant workers themselves, and explore the path choice to solve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all directions. First,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existing policy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to the positive guidance of the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 citizenship; secondly, we should actively build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migrant workers, and create a warm an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for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enhance the self-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to integrate into urban societ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文化自觉的引领和培育”(13D081)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一般项目“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性研究”(2013-GM-060)
【分类号】:F323.6;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J];社会;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博玫;;“日常叙事”审美与《紫罗兰》表述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王伟芳;;品牌德商:品牌道德诉求的效用[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7 段祥贵;;本雅明城市美学及其现代性批判[J];长城;2010年08期
8 王学荣;;马克思资本逻辑的流变及其当代启示探析——呼唤资本逻辑的“中国式裂变”[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9 胡善平;潘春宇;;关于农民工低工资的社会学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10 龙珊珊;;“布莱希特”的尴尬[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沈奕斐;;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吴杰;;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哲学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志忠;;现代汉语诗学的寻绎和建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述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7 饶吉银;;社会冲突与和谐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鲁忠慧;;对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现实的思考[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方劲;;社会劳动变迁过程中的个体安全议题[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晋文;郭丽娜;;进京农民工社会适应的阻碍因素研究[A];农业与现代化——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健;制度与角色的互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研究的一个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永亮;复数的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严雯;中国“蚁族”的困境与出路[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贾利利;殡葬工社会适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呼晓琼;困境与出路:鲍曼后现代伦理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8 赵虎;高校本科生恋爱消费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宋夏;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符号消费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白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继续增加[J];调研世界;2005年05期
2 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J];江海学刊;2001年06期
3 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J];江海学刊;2002年03期
4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5 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4年03期
6 符平;新街角青年的浮现——对湖南H镇一类青年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研究;2003年11期
7 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5年04期
8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9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10 刘爱玉;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的行动选择——一项关于无集体行动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生;侯茂武;谭文青;;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年07期
2 李斌;;实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60期
3 王立平;;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4 罗晓红;;农民工市民化: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J];理论与改革;2007年06期
5 李举刚;汪婷;;论农民工市民化与政府的制度供给[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20期
6 王竹林;王征兵;;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阐释[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7 刘艳文;;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廉租房建设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徐建玲;;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度量: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09期
9 易杰雄;;探讨农民工市民化转型的途径——《河北省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评介[J];中国出版;2009年01期
10 胡笳丽;梁丰艺;;农民工市民化:我国经济后30年增长的新引擎[J];经营与管理;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进展[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吉林省委党校课题组;费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何凤莉;;浅析农民工市民化障碍[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何宇鹏;;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途径[A];2013年春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3期)[C];2013年
5 张红;;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曾红颖;;农民工市民化现状、问题与建议[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辉敏;;积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8 夏显力;张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北地区为例[A];陕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C];2011年
9 侯云春;韩俊;蒋省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政策[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10)[C];2012年
10 张红;;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琦;杭州愿成为全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试点城市[N];杭州日报;2008年
2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 高华;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资本的构建与积累[N];中国人口报;2008年
3 任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简评[N];人民日报;2010年
4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N];济宁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施维;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N];农民日报;2011年
6 黄锟 李俊;加强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的协调[N];人民日报;2012年
7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任丽娟;积极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路径[N];光明日报;2012年
8 留美学者 姜晨;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招工难的上策[N];东莞日报;2013年
9 有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 汤敏;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的机遇与难题[N];人民政协报;2013年
10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张占斌 黄锟;农民工市民化要过几个坎?[N];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桂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演进与创新[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英强;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葛信勇;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周小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刘荣;西北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马金龙;回族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訾凤鸣;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沈丹凤;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3 宋晓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何晓红;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晶;既得利益者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芳;制度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楠;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因素探讨[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林珊珊;农民工市民化的文化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赵章华;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变迁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8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5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