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失业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25 17:06

  本文选题:菲利普斯曲线 切入点:奥肯定律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四大基本目标,也是经济学家理想中的状态,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实现上述目标。其中,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敏感。这使得对研究二者关系最为成熟的菲利普斯曲线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菲利普斯曲线为研究失业和通胀问题提供了直观实用的工具。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决策提出了一个菜单选择。它表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可兼得,政府要么选择低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要么选择低通货膨胀水平高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填补了凯恩斯学派通货膨胀缺口,在整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基本符合菲利普斯曲线,即通货膨胀和失业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自石油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传统的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的滞胀局面,即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大量失业和通胀并存。此时,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和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从各自的理论出发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各自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入80年代以来,理论发展进入新菲利普斯曲线阶段,传统的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演变成为通货膨胀的决定模型。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持续增长,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经历了几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中期和刚刚经历的07-08年度等。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几次比较明显的物价上涨,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就业状况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随后失业率逐年下降并被控制在3%以内,但自九六年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近两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历史高位,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这是除改革开放初期以外我国有失业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非官方组织和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实际失业率还要远高于这一水平。因此,通胀和失业问题是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拥有其特殊的国情,在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人口构成中一直以农业人口为主。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城镇化也随之快速发展,但是直到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才超过农村人口。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等等实际情况,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明显分为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两个部分,即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是长期存在的。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正是在这些我国特殊情况下显示出很多异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特征。因此,本文将结合经济二元结构以及我国隐性失业人口对我国的失业问题和菲利普斯曲线问题加以探讨。最后,由于我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着眼于经济发展、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的时候,不能放松对我国劳动人口即将出现的一系列挑战视而不见。 本文一共包括五大章节,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对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失业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它主要包括本文所探讨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还有研究过程中可能的创新点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提出以及国外学者对其进行的拓展和演进,从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到附加预期的曲线,再到后顾的菲利普斯曲线等,在不断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将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定律结合起来研究,成为解释失业、通胀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同时,这一章也较少了国内对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的现状。 第三章为本文的第一个重点,从理论方面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试图去解释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的问题。本章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与奥肯定律所隐含的假设入手,得出其得以生效的假设为失业情况必须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元经济结构中。然后从中国实际的情况出发,分析二元经济中由于存在大量劳动力的流动,进而会有隐性失业的存在,因此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发展无法直接作用于失业率,而是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被大大掩盖了。所以,隐性失业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基于前人对于我国隐性失业率的测算,估算出基于最新数据的我国隐性失业率,为下一章研究进行铺垫。 第四章为本文的第二个重点,主要对前文的理论部分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是将隐性失业率与奥肯定律结合起来研究,发现基于隐性失业的奥肯定律在中国起作用的。随后对基于产出缺口与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存在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这一曲线在中国是存在的,并且推断出产出缺口是通货膨胀的原因。继而,对基于隐性失业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五章提出了研究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失业问题的基本结论、政策含义和曾策建议。这一部分总结了前文中的重要结论,并且依据这些重要结论提出中国对于发展、通胀和失业的综合治理建议。 文章主要运用了理论综述、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在理论综述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研究情况,在理论分析之后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中的多种形式进行了存在性检验,并以此得出结论。在数据分析方面,本文主要使用了H-P滤波法测度基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出缺口,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产出缺口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为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入手探究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失效的原因,并将隐性失业率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从而验证中国式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而且还从劳动力构成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之所以存在失业率与经济发展、通胀无关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失业减震网。当经济政策不利于就业时,并不会直接显露出来,而是会使得劳动力回到农村。但是,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前进,农村人口会不断下降,使得农业部门所能吸纳的失业人口大为减少,到时我国将面临很大的就业挑战,因为任何的经济的波动将会更为直观的以失业率的极大变动而显现出来。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总量在未来将会迎来拐点,我国将告别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这将是我国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学彬;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和通胀预期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1996年08期

2 栗树和,梁天征,曾湘泉;经济增长、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变动分析[J];管理世界;1988年01期

3 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管理世界;1997年06期

4 左大培;围绕着通货膨胀的“替换”作用的经济学论争[J];经济研究;1996年02期

5 周树平;;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与农民工短缺[J];人口与经济;2006年S1期

6 黎德福;二元经济条件下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法则[J];世界经济;2005年08期

7 沈东伟;;关于隐性失业的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9年16期

8 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4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64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c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