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仿真研究——效率与公平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3-31 19:29

  本文选题:效率和公平 切入点:新型城镇化 出处:《东岳论丛》2015年10期


【摘要】:国家制定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是我国启动内需、创造新一轮发展奇迹的历史机遇,也是山东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极佳时期。山东省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农业大省也不是农业强省,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仍是农民的主要模式。借助山东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本文根据2005-2020年时间段内已有的历史发展数据和未来实现的的城镇化进程参数指标,考虑从效率和公平视角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一方面,利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模拟和预测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劳动分配份额和二次分配中的转移份额,模拟和预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公平分配问题。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估算了实施效率和公平城镇化进程的劳动力转移成本,提出了实现这一进程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people-oriented" top-level design of urbanization, formulated by the state, is a historic opportunity for China to start domestic demand and create a new development miracle. It is also an excellent time for Shandong Province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Shandong Province is a big economic province, but not a strong economic province,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or a strong agricultural province. The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one household is still the main mode of farmers. With the help of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ata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chieved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5-2020. To realize the convergence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iciency and equity. On the one hand, using labor force transfer and land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o simulate and predict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cale efficiency; On the other hand, using the share of labor distribution in the primary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transfer share in the secondary distribution, the paper simulates and predicts the problem of fair distribution of reducing the income gap of residents. The transfer cost of labor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fficiency and fair urbanization is estimat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realize this proces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宅基地确权与人口城镇化的禀赋效应与路径选择研究”(基金编号:15BJL055) 山东省自然基金“基于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模具创新服务平台管理研究”(基金编号:ZR2010GL008)
【分类号】:F299.21;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本凤;周敏;;基于产业视角的劳动收入份额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2 申兵;;“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及其分担机制构建——以跨省农民工集中流入地区宁波市为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3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4 林毅夫;;投资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J];财经界;2014年07期

5 史晓红;李志远;;城市化是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治本之策[J];经济问题;2008年03期

6 刘世锦;;增长速度下台阶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学动态;2011年05期

7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8 李益梅;郭罗清;;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1期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侯云春;韩俊;蒋省三;何宇鹏;金三林;;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J];改革;2011年05期

10 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亿武;丘银;;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7期

2 安铁通;;管理劳动:价值创造及财富分配[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3 黄闯;;利益相关者主体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2年02期

4 王秀模;李研妮;刘茜;;中国工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与政策取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6 唐若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统筹城乡发展[J];财经科学;2010年10期

7 陈本凤;周敏;;基于产业视角的劳动收入份额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8 王晓芳;高榴;;教育提升了劳动收入占比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9期

9 高东胜;冯涛;;房地产价格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互动关系——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1年11期

10 贺蕊莉;;财政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刘津汝;制度变迁下的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许涛;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改进[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3 贺凤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磊;劳动者收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5 郭望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锦;“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成因与治理[D];暨南大学;2011年

7 卢寅昊;中美劳动成本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乃文;现阶段中国初次分配劳动报酬份额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谭东明;陕西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娜;私营企业劳动者的工资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筠;建立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3年06期

2 章铮,谭琴;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效应——兼论“民工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3 郑志国;;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1期

4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5期

5 胡晓鹏,刘继广,张目纲;转型期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3年06期

6 李慧中;黄平;;中国FDI净流入与贸易条件恶化:悖论及解释[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03期

7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8 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6年08期

9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10 杨瑞龙,周业安,张玉仁;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强;王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J];科技信息;2012年27期

2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3 高宇;;关于河南新型城镇化理论与现实依据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年17期

4 刘建明;;新型城镇化工作解读[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年05期

5 李萍;;统筹城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财经科学;2012年12期

6 冯奎;;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12期

7 甘露;马振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观点综述[J];求知;2012年12期

8 王柄根;;新型城镇化猜想[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9 杨阳;;2013投资主题:新型城镇化[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10 刘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新思路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青军;;探索石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汤品森;曾鹏;;湖南新型城镇化之我见[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3 王发曾;;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任宗哲;;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5 孙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学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韦成功;胡翠萍;;新型城镇化下群众工作方法之探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军华;;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玫晓;郭心;;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莉;;马克思人本理念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变[N];郑州日报;2011年

2 中共河南省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建设新型城镇化社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解静怡;省社科院调研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N];鹤壁日报;2011年

4 记者 沙星海;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调研组莅平[N];平顶山日报;2011年

5 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郝二有;宣传工作如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鼓与呼[N];许昌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倾心倾力有声有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N];许昌日报;2011年

7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张通要求 强力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出台[N];湖北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N];益阳日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努力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N];哈密日报(汉);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梁前广;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付渊博;鹤壁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92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92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