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后工业化时期日本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1 23:23

  本文选题:出口 + 经济增长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1期


【摘要】:日本是一个后发达国家,在赶超过程中采用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为验证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假说在后工业化时期的日本是否成立,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性检验和协整性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发现在后工业化时期尽管日本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经济长期萧条时期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日本实现工业化后,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出口导向的经济意识始终左右着日本的贸易发展,其具体体现就是日本政府的各种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
[Abstract]:Japan is a post-developed country, adopting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polic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catching up and overtaking.In order to verify whether the export-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hypothesis is established in Japan in the post-industrial period, the econometric methods such a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nd co-integration test are used.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although there is no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s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ost-industrial period, export during the long depression perio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bubble economy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Japan has become a major trading country after industrialization, but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consciousness has alway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trade,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various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policies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分类号】:F753.13;F131.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欣;战后初期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浅析[J];日本学刊;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杭生;丁庆蔚;;日本“世界工厂”繁荣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2 陈友骏;;日本企业转移的“亚洲化”趋势分析[J];东北亚学刊;2012年02期

3 许文彬;;币值调整的宏观经济环境探析——2005年的中国和1985年的日本是否具有可比性?[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11期

4 林温环;;日本工业化后期的制造业结构调整[J];消费导刊;2009年23期

5 于瑞;;日本家电产业国际化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温凤媛;王尧;;日本的技术创新战略对我国的借鉴——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冯昭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综述与评论[J];日本研究;2012年02期

8 王华春;玛尔哈巴·肖开提;;关于房地产业与支柱产业关系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2年12期

9 全毅;孙鹏;刘婉婷;;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经验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03期

10 雷德雨;;企业集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作用研究[J];商业时代;2014年3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彦西;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勤;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尚宇;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郑岩;社会保障与公平、效率相关性的理论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5 陈韶华;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张福明;企业成长与生产率、盈利能力的动态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颖;区域工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卢新波;论学习型体制转型[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治栋;跨国公司战略演变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对策[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6期

2 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1期

3 王荣阁;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的重大收获——读《经济增长模式比较》[J];经济经纬;2000年05期

4 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5 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04期

6 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直接启动消费需求是我省下一步扩大内需政策的基本取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高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J];技术经济;2000年03期

8 李宗福;收债:促进港口经济增长的一个支点[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9 于秀媛;教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J];辽宁经济;2000年10期

10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38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38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