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与异化:现阶段我国劳资矛盾的新表征
本文选题:劳资矛盾 + 特征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制度构架、文化传统、发展阶段等使劳资矛盾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现阶段我国劳资矛盾表现出凸显与扩散的特性,日益显性化和常态化,并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劳资矛盾扩展和生长,且矛盾诉求形式外溢,由企业内部向社会扩散。与此同时劳资矛盾还出现了偏离与异化现象,衍生出更为复杂社会矛盾,如族群矛盾、劳政矛盾、本地人-外地人矛盾、地域矛盾以及由非直接利益相关的敌恶势力操纵和控制的外源性矛盾等。劳资矛盾的这一系列新特征也带来新的社会风险和危机。
[Abstract]:Due to China's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cultural tradition, development stage and so on, labor and capital contradictions present a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in our countr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minence and diffusio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ominant and regular, and expanding and growing from the survival type to the developmental type, and the forms of contradiction appeal overflow, and the internal enterprise diffuses to the society.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also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deviation and alienation, resulting in more complicated social contradictions, such as the contradiction of ethnic group, the contradiction of labor administr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ocals and outsiders.Regional contradictions and exogenous contradictions controlled by enemies and evil forces related to indirect interests.This series of new features of labor-capital contradictions also bring new social risks and crises.
【作者单位】: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刚性社会矛盾趋势分析与化解对策研究”(14ZDA06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演变趋势、特征和对策研究”(12AZD041)
【分类号】:F24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蔡禾;;从“底线型”利益到“增长型”利益——农民工利益诉求的转变与劳资关系秩序[J];开放时代;2010年09期
2 彭红波;;当前我国劳资矛盾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开发研究;2013年01期
3 周其仁;;周其仁:重要的是让企业竞争大过劳务竞争[J];中国企业家;2008年02期
4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王若晶;;劳资冲突与企业员工参与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年21期
6 单光鼐;;群体性事件背后的社会心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当代中国权利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刘怀光;李琳;;流行文化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道德后果[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杨建;;建筑企业员工培训的误区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4 向俊杰;姜世伟;王俊涛;;农民生态与经济需求关系的实证考察——以贵州省H乡和C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5 薛伟贤,冯宗宪,陈爱娟;企业家激励约束的障碍、因素与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方双虎;;威廉·詹姆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刘小年;国家、社会和法律的人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张宏国;;白谎语言策略的顺应性解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张宏国;;大学英语教师需求层次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欣;龙双;;从宝黛爱情看林黛玉的自我实现及自我毁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渐;谭曦;吴朝阳;张杰;张靖;孔军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于凤花;李明;;人本主义关于孤独感的理论探讨[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4 贾艳飞;孔令龙;;城市社区生活廊道构建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妍;;基于农民行为心理的村庄规划设计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欧阳国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感人假设论纲[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陈坚;连榕;;心理健康标准三维层次模型探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杨朝霞;;论动物福利立法的定位——道德法律化的视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于桂兰;;从“单产权制度”到“双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的产权理论基础演化轨迹[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海霞;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琴;基于消费心理诉求的品牌服装“女性化”倾向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文斌;体验性儿童玩具设计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静薇;我国劳动规章制定程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松恩;雇主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晓玲;中西“离家”童话的一项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付晖;保健型园林营造探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袁洪君;企业劳动规章合法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安增莹;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平;孔令章;;劳动争议原因类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吴忠民;;中国劳动政策问题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3 高一飞;;工人是否有罢工权[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8年11期
4 关怀;;改革开放三十年劳动立法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杂志;2009年02期
5 刘诚;;国外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及其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吴亚平;;完善企业民主管理立法的几个问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8 潘毅;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05年02期
9 张丽华;程卫凯;;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变迁、特点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J];劳动经济评论;2011年00期
10 蔡禾;李超海;冯建华;;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J];社会学研究;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志勤;;关于转制中劳资矛盾的思考与对策[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刘涛;;在经济学框架下透析我国劳资关系以及解决劳资矛盾的思路[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杨永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资矛盾和谐假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田学锋;;浅析目前企业的劳资矛盾[J];科学之友(B版);2010年01期
5 杨琳;;劳资矛盾忧患[J];时代风采;2010年01期
6 郑蕾;;浅谈化解劳资矛盾的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34期
7 张良;常慧玲;;区域性重大劳资矛盾预警机制构建中组织资源整合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刘颖;;政府在化解私营企业劳资矛盾中的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9 申小军;尹凤婷;;化解劳资矛盾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10 尹建军;;试析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矛盾[J];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水;务必正确处理劳资矛盾[N];金华日报;2005年
2 郭松民;警惕劳资矛盾演化为地域矛盾[N];光明日报;2007年
3 常江;警惕劳资矛盾演化为地域矛盾[N];中国商报;2007年
4 徐亚华;创新机制化解劳资矛盾纠纷[N];南通日报;2008年
5 杜运泉;准确认识和有效化解劳资矛盾[N];解放日报;2009年
6 整理 记者 陈伟;化解劳资矛盾须强化薪资保障制度[N];经济参考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陈甬沪;缓解私企劳资矛盾需良药[N];中国工商报;2005年
8 大连市开放先导区总工会主席 苗丰仁;加强劳资矛盾协调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N];大连日报;2005年
9 记者 高铸成 通讯员 钟晶晶;劳资矛盾成深圳基本社会矛盾[N];工人日报;2005年
10 钟 蓝;多管齐下化解民工劳资矛盾[N];中国信息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董婷婷;私营企业劳资矛盾协调机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2 周丽君;非公企业劳资矛盾及其解决对策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尚;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协调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邹东腾;解决我国现阶段劳资矛盾法律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常慧玲;重大劳资矛盾预警体系中多主体合作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赵鹤云;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蒋直平;劳动伦理:一种权利与义务的伦理社会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57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5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