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及发展定位研究
本文选题:长三角城市 + 陆海统筹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摘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备受瞩目。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基于弓弦箭模型框架,响应"陆海统筹"战略尝试引入水域资源要素,构建4层26指标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三省一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在划归6等级城市圈的基础上,分析各城市发展优劣势及发展定位,明确长三角城市竞争力提升乃至一体化发展的未来之路。
[Abstract]:As the most developed region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On the premise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bow string and arrow model, in response to the strategy of "land and sea as a who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water resources elements, and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with four levels and 26 indexes.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n the basis of classifying into six grade urban circl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city's develop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re analyzed.Clea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competitiveness and eve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road.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商学院;
【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江苏战略研究——兼论苏南、苏中及苏北的集聚、辐射与联动”(14ZHB001);“扩大开放、加强协作——江苏参与两带一路建设研究”(14EYC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继良;;基于可比价格的长三角城市综合经济动态竞争力评价[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2 李闽榕;;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5期
3 高耀;薛琴;;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多指标空间测度——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管卫华;彭鑫;张惠;吴巍;;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格局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5 于丽英;郭洪晶;;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王晓鹏;丁生喜;曹广超;李玲琴;;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年03期
7 郑方贤;王瑾;;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年1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先明;孙兆斌;张亮;;中国省区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2000~2005年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2期
2 王德章;陈江波;杜会永;;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区域竞争力变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路径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黄茂兴;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李军军;周利梅;;基于聚类分析视角的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余立凡;杜洋;;中国省区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8期
7 李闽榕;黄茂兴;李军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构建与精确度验证[J];管理世界;2009年02期
8 付云鹏;马树才;宋琪;;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以副省级城市为例[J];城市;2014年02期
9 杜习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当代经济;2014年03期
10 张协奎;黄跃;;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变化分析[J];城市问题;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雪峰;房倩青;;基于主成分分析和AHP法的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寅;仪彬;王惠文;;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评估方法及应用[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王雪峰;房倩青;;基于主成分分析和AHP法的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卢启程;基于知识的中国省级区域经济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玉波;城市结构优化及其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马玲玲;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5 李素喜;区域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6 符林;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评价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正才;测绘工作中甚大规模对称矩阵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浙江大学;2007年
9 李刚;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红喜;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华夏;长江三角洲城市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丹;江西省区域竞争力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3 高倩倩;金融危机下山东省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颖;西部十二省市(区)金融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D];西北大学;2007年
5 许正荣;基于创新视角的区域竞争力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于自强;上海郊区县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杜学峰;区域公路交通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D];长安大学;2009年
8 曾臻;南京市软件外包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D];江苏大学;2010年
9 张琼琼;西安市金融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10 瓮婕婕;矿业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东旭;刘兆德;韩青;;山东省城市竞争力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3期
2 张京祥,朱喜钢 ,刘荣增;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2年08期
3 丁生喜,张宏岩,刘晓平;西部省区城市竞争力的统计评价与提升对策——以青海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5年03期
4 石忆邵,张洪武;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区域优势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5 诸大建;进一步发挥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带动作用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6 侯光雷;王志敏;张洪岩;张正祥;;基于探索性空间分析的东北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4期
7 许学强;程玉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8 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9 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郝方方;石培基;陈丽红;;城市竞争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建业;对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环境经济;2004年11期
2 周伟林;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J];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Z1期
3 徐康宁,赵波,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胡晓鹏;;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5 胡勇;;长三角城市群:四个关系亟需处理[J];浙江经济;2007年11期
6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7年06期
7 陈志刚;王青;黄贤金;彭补拙;;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8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周昌林;李江;;长三角城市群的格局演进、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探究[J];经济经纬;2007年05期
10 何骏;;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海燕;袁新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长三角城市群[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王煜坤;黄建中;;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与空间布局演变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秀;于静;勇应辉;;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莉莉;邵帅;曹建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5 张锋;;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6 施祖麟;毕亮亮;;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刘润生;余建忠;;“高铁效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挑战与机遇[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耀;刘志民;;长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协调度实证研究——基于2000年和2006年横截面数据的比较[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寿松 张炜 姚玉洁;长三角城市群实现“雁阵齐飞”[N];华东旅游报;2006年
2 记者 郑蔚;长三角城市群同绘宏图齐跨越[N];文汇报;2006年
3 记者 郑蔚 吴越;长三角城市群 竞争力持续增强[N];文汇报;2006年
4 记者 熊珠琴;长三角城市群拓展合作领域[N];泰州日报;2011年
5 记者 丁辉 通讯员 许恺京;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合作再度“发力”[N];嘉兴日报;2011年
6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三方面促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发展[N];东方早报;2012年
7 记者 季明 何欣荣 章苒;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核心在于国际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本报记者 何苗;谋利益共享长三角城市群再扩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刘新红 张启山;长三角城市群织成“1小时高铁网”[N];科技日报;2013年
10 刘一珉;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来机遇[N];常州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瑛琨;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毛巧梅;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与效率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
3 余初亮;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绮;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竞合关系与南京的战略选择[D];东南大学;2005年
5 孙友银;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燕;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
7 夏慧俊;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关联特征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王婷婷;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空间统计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卢虹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徐丽;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效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0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7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