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小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多维困境及平衡机制——基于广东省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0 20:14

  本文选题:中小私营企业 + 劳动关系 ; 参考:《经济问题》2015年06期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中小私营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受到月收入、克扣工资、病假工资、工伤请假工资等物质环境要素以及工作环境、工会等人文环境要素的制约和影响。当下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尽管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但也要看到,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依旧是非均衡的,面临着诸如劳动关系主体发育不成熟,劳动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低,工人合法权益受损严重,劳动关系冲突无序化等多维困境。上述困境需要培育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主体成长,提升规范水平,革新工会体制以及规范冲突程序等机制加以化解。
[Abstract]: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labor relation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subject to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monthly income, deduction of wages, sick leave wages, work injury leave wages, and so on, as well as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Trade unions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constraints and influence. At present, although the labor relation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generally in a relatively peaceful state, we should also see that the labor relation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still unbalanced, facing such problems as the immature development of labor relations subjects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The degre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s low,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are seriously damaged, the conflicts of labor relations are disordered, and so on. The above difficulties need to be solved by cultivating the main body of labor relations in private enterprises, improving the standard level, innovating the trade union system and standardizing the conflict procedure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07BSH048)的后续成果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分类号】:F276.5;F24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程延园;王甫希;;变革中的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劳动争议的特点与趋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08期

2 冯同庆;;劳动关系理论的中国应用及其不足与补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05期

3 朱芝洲;俞位增;;从“失衡”走向“均衡:”中国劳资关系“三方机制”的进展及问题[J];企业经济;2011年05期

4 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年04期

5 胡磊;;论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拓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5期

6 刘林平;崔凤国;;转型社会的劳资关系:特征与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吴亚平;;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J];新视野;2012年06期

8 常凯;;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忠;顾善赤;;汽车企业建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08期

2 赵小仕;;劳动关系中的集体谈判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3 岳玲;;基于协和控制的团队绩效管理[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8期

4 岳玲;;管理控制和绩效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0年03期

5 孟泉;;寻找传统——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经典理论述评及启示[J];东岳论丛;2013年03期

6 谭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府角色定位与职能履行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13年03期

7 郑丽珍;;TPP劳动标准议题的后续谈判与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03期

8 谢玉华;毛斑斑;潘晓丽;;中国集体协商形成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9 李怡乐;罗远航;;工人议价力之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2008年以来中国工人议价力变化初探[J];财经科学;2014年05期

10 孟泉;;塑造基于“平衡逻辑”的“缓冲地带”——沿海地区地方政府治理劳资冲突模式分析[J];东岳论丛;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晓晖;;劳动过程理论:简史、核心理论及在中国的运用[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越子;企业权力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何明洁;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清华大学;2007年

4 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小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与工会改革[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荣艳;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吴同;以法治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东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工会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崔艳;IT企业劳动关系及其和谐目标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勤;农民集体上访的生成逻辑[D];南昌大学;2010年

2 程芳琳;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内部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芙蓉;改制后的企业工会维权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毕艳红;工人阶级意识衍生存续的分析框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学智;广州番禺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私营企业技术工人的日常抗争[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赖厚盛;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纱厂工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怀文;论我国政府在协调劳资关系中的角色定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玲燕;“赶工时”游戏[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庞婷婷;劳动争议小额诉讼程序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长月;刘志军;;我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重构[J];才智;2010年05期

2 丁为民;漆志平;;中国企业劳动关系:转型,紧张,迈向和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3 吴一波;;竞争法语境下出租车行业的法律经济分析——从司机的罢工谈起[J];法制与社会;2011年34期

4 冯同庆;;成长和展现中的工人主体性:一个延续30年的判断及检验[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刘林平;万向东;张永宏;;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民工荒”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6 刘苓玲;晋利珍;;论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与趋势[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冯同庆;;公正性期待与工会的改革——基于职工群众社会身份向公民转化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冯同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回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乔健;郑桥;余敏;张原;;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谢玉华;郭永星;;中国式工资集体协商模式探索——武汉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调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N];工人日报;2008年

2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 张鸣起 本报记者 潘跃 采访整理;[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沈刚 王娇萍 郑莉;[N];工人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先云;[N];人民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张立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建文;;汕头市部署贯彻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实施意见[J];创业者;2001年02期

2 秦友良;;劳动关系中的“重婚”现象与对策[J];创业者;2001年01期

3 泰劳仲;;当前劳动关系及其争议处理[J];山东劳动保障;2001年Z1期

4 宋殿鹏;;浅谈《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J];劳动世界;2001年10期

5 张钦成,温希忠;劳动关系优化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谢柳生;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协调发展[J];学术论坛;2002年03期

7 童兆颖;;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格局新特点[J];工友;2002年05期

8 石美遐;;我国“入世”后的劳动关系走向[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9 肖振邦;;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10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内涵与性质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迁[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李晓园;杨颖;;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发展是主旋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明婷;李录堂;;农村劳动关系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军;李雪艳;;市场劳动关系演变机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安顺;均衡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福生 通讯员 陈静;地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N];阿克苏日报;2007年

3 葛筠 储北平 韩冬明;潜山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安庆日报;2007年

4 王亚南;以劳动关系和谐促企业经济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5 张亚男 马泾洋;开发区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司志通 孙文平 李晓君 记者 建勇;我市举行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授牌仪式[N];承德日报;2007年

7 李蕾;上海首次发布劳动关系和谐指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记者 杨海军 通讯员 骆天荣 韩金岭;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交流会召开[N];昌吉日报;2007年

9 寿爱华;浅谈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N];中国建材报;2007年

10 张彦宁;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3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圣;上海劳动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雪;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赵莹;论隐蔽劳动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欧阳杰;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洪丽;转型期我国政府的劳动关系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符以昕;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王颖;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唐宏伟;国有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郑丽娜;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瑞莉;论非典型劳动关系[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79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79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8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