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城镇化水平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本文选题:城镇化 + 工业化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9期
【摘要】:本文基于钱纳里模型从国民收入、非农化、工业化角度对四川省城镇化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钱纳里标准水平,是滞后的。通过时间趋势外推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四川省城镇化率进行预测,两种结果非常近似:预计四川省城镇化率在2020年前将保持年均1.4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递增,2017年城镇化率突破50%,2020年达到55%以上水平。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urbanization level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ional income, non-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Chenari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Sichuan Province is not only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but also lower than the standard level of Chenari.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Sichuan Province is predicted by time trend extrapolation method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The two results are very similar: the urbanization rate in Sichuan Provinc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at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about 1.4 percentage points by 2020,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will break through 50 percent in 2017 and reach 55 percent in 2020.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基金】: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效应研究”(13YJA790029)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2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3 陈明星;叶超;周义;;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J];地理研究;2011年08期
4 姚士谋;陆大道;王聪;段进军;武清华;;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地理研究;2011年11期
5 严红;;我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转型——以四川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3年01期
6 蔺雪芹;王岱;任旺兵;刘一丰;;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3年04期
7 吴忠观;关于四川人口城镇化问题[J];财经科学;1987年05期
8 汪涛;四川城镇化进程的问题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03期
9 冯邦彦,马星;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J];经济经纬;2005年01期
10 邓玲;张鸥;;四川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效应的动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胡东林;[N];中国证券报;2014年
2 宋立 孙学工 刘雪燕 李世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N];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2 陈志;;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3 梁会民;;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曹允庚;贾凤梅;;黑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区际格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5 孙海娜;;安阳市高新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浅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王艳玲;;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变革[J];北方经济;2008年04期
7 张华;;城市化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性分析——天水市的案例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8期
8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9 张优智;侯海青;;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基于陕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10 潘孝军;;中国城市化研究文献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小玫;向波;袁凤华;;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协整分析[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鹏;彭开丽;张安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宅基地区位决策问题探讨——基于湖南省洪江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微观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汪阳洁;姜志德;王继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发挥效力了吗?[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蔡伟毅;;我国各省区城市化发展差异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郁鹏;;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长德;;集聚与增长:来自中国各省自治区的证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作权;;空间分布经济学研究综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德;彭雪辉;;走出高城市化的误区——以日本城市化发展过程为鉴[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杨超;王伟;;基于产业结构动态演变视角的西南三省城市化水平比较[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朱东风;;江苏小城镇发展的回顾与反思[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刘国凤;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9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光;合肥城市化进程及城市森林格局动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兵;江西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胡观敏;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诅咒”的理论、模型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黄晶晶;兵团农十三师红星二牧场哈萨克族职工生活方式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蔡红辉;浙江省中心镇人口集聚问题与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毛舒乐;城镇化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8 马媛;我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何江;我国开发性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尚慧;丘陵区耕地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2 姚士谋;刘登娥;武清华;;中国城市用地集约化的路径选择[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5期
3 白南生;;关于中国的城市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04期
4 曾江辉;;中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价格的因果关系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6期
5 崔传义;党国英;王春光;温铁军;贺雪峰;梁茂信;段成荣;郭存海;陈建芬;尹冬华;;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专家谈中国城市化进程[J];小康;2007年12期
6 张景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年05期
7 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8 陈石清;黄蔚;;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城市化水平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9 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对策分析——三论资金流动性过剩[J];财贸经济;2009年03期
10 严红;黄元斌;;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载体、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郭克莎;[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强;[N];人民日报;2006年
3 周迪;[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竞;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亚娴;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克莎;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就业非农化[J];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16期
2 刘力量;非农化与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J];学习导报;2001年02期
3 顾海兵;当前我国经济非农化水平的判断[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39期
4 张兴智;浅析非农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并进[J];理论与当代;2001年02期
5 顾海兵;建议采用“非农化”概念[J];经济学家;2002年04期
6 隆宗佐;;耕地非农化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8期
7 欧小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耕地非农化有关问题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张诚;;非农化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J];经济学动态;2003年02期
9 谭永忠,吴次芳,牟永铭;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10 文登来;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贾燕兵;;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郑荣宝;陈美招;;耕地非农化流转与决策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3 龚晓浩;王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非农化现象研究——以佛山南海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运宪;欧小鸥;;怀化市农户行为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文剑;覃成林;;工业化战略、就业结构非农化与中国城市化——1978-2004年数据的协整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吴九兴;何丹;;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评估[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海兵;加快提高中国经济非农化水平[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2 田成有;非农化下乡村关系的转变与民间法的变化[N];中国社会报;2004年
3 记者 谢靓;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呼吁:防止村镇银行“非农化”[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王海川;警惕流转土地“非农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5 本报实习生 宁彬;用非农化指标衡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叶民英 盛琳;非农化: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7 曾昭阳;刘怀廉:让农民“非农化”中富起来[N];河南日报;2004年
8 记者 杨志为;“两分两换”加速农民“非农化”[N];嘉兴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泽农 陈四化 特约记者 高继双;奔小康要靠“非农化”[N];农民日报;2003年
10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 张秀梅;非农化背景下村落秩序的多维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天龙;收入非农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秦宏;沿海地区农户分化之演变及其与非农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浙江城市外来及农村人口非农化情况实证调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李晓龙;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王敏;我国农地非法非农化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晶瑾;耕地非农化综合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5 黄秀欣;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吴先华;江苏省耕地非农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严冬梅;武汉市郊区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张晓伟;青岛市耕地非农化及保护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郝飞飞;2000-2009年昆明市耕地非农化动态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丁兰;非农化村庄社区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25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2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