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异质性雇佣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失业的持续性

发布时间:2018-04-30 17:21

  本文选题:非正规就业 + 雇佣成本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摘要】: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大量的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并且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具有不同的雇佣成本。基于这一事实,通过建立多部门异质性雇佣成本模型,文章考察了我国失业的持续性问题。贝叶斯模型选择的结论表明,多部门异质性雇佣成本模型较好地拟合了现实数据;贝叶斯脉冲响应函数显示,外生冲击下正规部门就业与非正规部门就业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反应,这意味着考虑不同部门的差异是合理的;并且相对于单一部门雇佣成本模型而言,多部门异质性雇佣成本模型较好地刻画了失业的持续性特征。失业的贝叶斯冲击分解的结果表明我国存在显著的失业回滞现象,这一发现较好地解释了失业的持续性问题。因此,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以缩小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差距将有利于缓解中国社会失业问题。
[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l sectors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in the econom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formal sector and the informal sector have different employment costs. Based on this f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ersistence of unemployment in China by establishing a multi-sector heterogeneous employment cost model. The conclusion of Bayesian model selection shows that the multisector heterogeneous employment cost model fits the actual data well, and the Bayesian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shows that, Under exogenous shocks, 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and informal sector employment show different dynamic responses, which mean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consid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and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sector employment cost model, Multi-sector heterogeneous employment cost model well describes the persist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employment. The results of Bayesian shock decomposition of unemployment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henomenon of unemployment hysteresis in China, which explains the persistence of unemployment. Therefore, reducing the gap between the formal sector and the informal sector through labour market reform will help alleviate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动态新凯恩斯主义的视角(GD14XYJ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芬;;异质性劳动的分析和数学逻辑环境下的经济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2期

2 孙立平;;异质性社会·政治整合·政治稳定[J];学习与探索;1990年06期

3 曾祥耿;;崇德与爱智——中西文化精神比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4 王郑敏;;诗与画的同质性与异质性[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焦斌龙;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及其流动——兼论我国劳动力从自发流动向自主流动转变[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9期

6 蔡荣;李丰;胡应得;;成员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来自村落共用设施和资源管理的研究证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钟陆文;;人的异质性假设及其经济学阐释[J];求索;2006年02期

8 陈丹;自由在异化中的解体与重塑[J];学术探索;2003年S1期

9 郑梅莲;程丹;;独立董事团队异质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姚春序;项小霞;倪旭东;;团队内隐异质性:内涵拓展及其效能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亮;;电信企业集团子公司资源异质性与横向比较[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兴琨;丁桂凤;;团队异质性、冲突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宋妍;晏鹰;;社区共享资源自发供给的异质性效应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赵建;;异质性信念作用下的证券价格:以两信念均衡模型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涛;刘玉灿;;集体行动中异质性个体的决策机制——基于住宅小区调查的实证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刘欣;张景焕;;异质性、组织支持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戴昆;钟文勤;胡德夫;姚军;;荒漠啮齿类共存机制与环境异质性[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高越;李荣林;;异质性、分割生产与国际贸易[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9 赵果庆;;产业异质性、FDI产业溢出效应与中国产业增长[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0 靳栋梁;张明敏;党勇;鲁效庆;郭文跃;;表面异质性对甲烷在多孔碳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方付建 汪方芳;异质性消费需求呼唤差别化公共服务[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李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异质性和经济摩擦对国际生产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张月云 整理;定量研究应考虑个体异质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李少豪(作者单位:蚌埠制线厂);试论企业的品牌战略[N];安徽经济报;2006年

5 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 杨威;异质性好比炽热流淌的熔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独立学者 柳五;被反感的“散伙饭”是一种社会病[N];东莞日报;2010年

7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杨守涛;协商民主需要何种文化基础[N];团结报;2014年

8 东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1年国际贸易前沿研究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湖北 张小明;舍本逐末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软肋[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婕;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匹配与收入差距[D];重庆大学;2014年

2 陈策;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林高榜;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12年

4 宋妍;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捐赠水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玉连;基于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治理过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李春顶;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史冬梅;复杂网络上的合作涌现空间公共品博弈中的异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张文军;羊草克隆整合对碱环境异质性的响应[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吴昊e,

本文编号:1825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25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