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闽南与台湾西部县市经济引力测算及闽台“南南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8 22:12

  本文选题:城市引力模型 + 吸引惯性指数 ; 参考:《台湾研究集刊》2015年01期


【摘要】: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面临"南北失衡"的突出问题,两岸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与北台湾的交流,南部台湾逐渐成为两岸交流的短板。因此,如何推进中南部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合作,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下渗"到台湾中南部地区成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的重要命题。与台湾中南部县市隔海相望的闽南三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拥有对台的独特优势,在加强大陆与台湾中南部地区交流合作中大有可为。本文运用改进的城市经济引力模型,测算了闽南地区与台湾西部地区共19个县市2012年彼此间的经济引力,并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论述推动闽台"南南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 faced with a prominent problem of "North-South imbalance," and cross-strait exchanges are mainly focused on exchanges with North Taiwan, and southern Taiwan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short board for cross-strait exchanges. Therefore, how to promote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so that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can be "infiltrated" into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s of Taiwa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for further deepen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three cities of Minnan (Xiamen, Quanzhou, Zhangzhou), which are opposite each other across the sea from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counties of Taiwan, have unique advantages over Taiwan, and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strengthening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s of Taiwan. Using the improved urban economic gravity model,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conomic gravity of 19 counties and cities in South Fujian and western Taiwan in 2012, and combines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Further discus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promoting "South-South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作者单位】: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后ECFA时代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JJD810006)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2 许川;;加强与南部台湾交往之必要性与对策研究[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汪明生;林国庆;;南台湾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共同发展研究——基于互动管理的实证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龙青云;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郭源园;胡守庚;金贵;;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湖南省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12期

6 石正方;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的意义及取向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形式、量纲和局域性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林明水;谢红彬;;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3 江进德;赵雪雁;张方圆;;安徽省合肥和芜湖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4 郑涛;樊丽丽;;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5 王培安;白永平;张宇硕;时保国;李慧;;西北地区铁路沿线经济带经济联系强度比较与分析——以兰新、包兰、西陇海、兰青铁路沿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6 廉同辉;包先建;;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6期

7 赵今朝;闫少华;;基于因子分析与引力模型的徐州都市圈发展研究[J];城市观察;2010年05期

8 牛树海;;河南省城市经济联系时空演化研究[J];城市;2008年02期

9 王海江;苗长虹;;城市经济区位时空变异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04期

10 秦萧;沈山;武廷海;;基于服务边界的城市空间增长调控[J];城市问题;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迪花;王润元;郭铌;张小文;;民勤县春小麦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贺晓冬;;城市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对比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4 吴传清;周晨晨;;增长极的数量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学史视角的考察[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吴传清;周晨晨;;增长极的数量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学史视角的考察[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苗长虹;王海江;;城市经济区位度与沿黄三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7 蔡莉丽;;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珠三角经济联系结构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张守利;冯铎;;冀中南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及其空间发展评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艳刚;城市地理空间系统的复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年

3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赵维良;城市生态位评价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陈洁;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虚拟城市建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春河;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陈玉英;城市休闲功能扩展与提升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金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模式与整合途径[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小洁;基于EI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超;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需求分类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徐向玲;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郭立磊;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建丽;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涛;基于企业空间网络的长三角城市经济联系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宏玉;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邓昌坤;基于异速生长定律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杰;珠三角地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经济关联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川;;两岸政治交往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3 刘继生,陈彦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4 李诚固,郑文升,李培祥;中国城市化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5 李培祥;;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6 朱道才;陆林;晋秀龙;蔡善柱;;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7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8 李非;“近台快攻”——福建对台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J];开放潮;2001年05期

9 林永健;将城市联盟进行到底[J];开放潮;2004年09期

10 郑宜棉;;平潭综合实验区“劳动要素自由流动区”构想[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美娟;陈国宏;陈衍泰;;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贤光;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穗瑜;台湾发展高科技的特点[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0年04期

2 张向前,张茂法,陈克明;台湾现代经济发展探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0年06期

3 张向前,张克明,张茂法;台湾现代经济发展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刘建兴;台湾传统产业陷入困境[J];台声;2000年10期

5 汪慕恒;1998年、1999年的台湾经济形势——日本经济企划厅调查局编《1999年亚洲经济》[J];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01期

6 皮军;台湾产业升级的历程、特点和前景[J];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02期

7 刘建兴;刘树;;2000年的台湾经济乐观中有隐忧[J];统一论坛;2000年01期

8 林长华;世纪之交的台湾经济形势分析[J];亚太经济;2001年02期

9 张丽芳;2000年台湾经济回顾与评估[J];亚太经济;2001年04期

10 严正;近年来台湾经济为什么每况愈下?[J];亚太经济;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振良;;略论明清时期晋江人对台湾的开发和经营[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2 薛军力;徐鲁航;;台湾文化的形成与特点[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莫世祥;;台湾开放陆资入台的政策演进[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梁永郭;;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大陆中小企业的启示[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高群服;;浅谈台湾传统产业——借鉴和启示[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国深;;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代序[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阿荣;;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以台湾为例[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8 徐晓望;;论荷据时期台湾市镇的性质[A];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C];2009年

9 周翔鹤;;日据初期台湾企业形态及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A];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惠敏;;台湾标准与验证及其启示[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淑静邋作者曾任台湾美商美林证券公司总经理;亚洲经济大复兴没台湾的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王大江;外商加快“撤离台湾”[N];人民政协报;2007年

3 魏嘉怡 记者 陈贤义;千名台商西部行 台湾美食亮西安[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4 记者 方黎;广东经济总量将超台湾成第一经济大省[N];商务时报;2007年

5 薛建;祖国大陆带给台湾的利益远胜“美日欧”[N];中国信息报;2006年

6 刘国深 沈惠平;福建台湾研究30年回顾[N];福建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吴芳兰;台湾银行有望获准在大陆开分行[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蒋锦仕;海西建设热,引来台湾人才“淘金潮”[N];海峡财经导报;2009年

9 章轲;台湾经济输山有路通为径[N];国际商报;2001年

10 曾任台湾美商美林证券公司总裁 马淑静;新流感会冲击台湾经济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峰;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阮思华;清代台湾农业经济研究(1683~1895年)[D];暨南大学;2003年

3 叶明阳;国际劳务流动视角下台湾外籍劳工问题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曾文利;台湾服务业发展与竞争力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吴聘奇;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澈元;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甘露泽;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林坚;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高宏华;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陈查某;台湾货币与物价在经济面之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萌;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七次“修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德林;台湾意识的形成与新型的两岸关系[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3 黄取荣;论台湾“南向政策”之因果及启示[D];暨南大学;2004年

4 南志涛;台湾生命教育探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田玉律;台湾乡镇市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童碧莎;论现代台湾旅游业的发展[D];厦门大学;2002年

7 史巍;两岸贸易及其对台湾经济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邵波;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刘李春;台湾承认大陆学历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郭盼盼;冷战后欧盟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3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63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1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