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
本文选题:东北城市 + 全要素生产率 ; 参考:《税务与经济》2015年04期
【摘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存在只重视城镇化率的提升而不考虑城市成长差异的现象,这势必导致城市之间发展的失衡,因此找出不同城市效率差异的原因并加以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非参数DEA方法对东北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拉动作用更大。但是受制于技术效率的负增长,东北城市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进一步对城市规模收益和投入要素改进程度进行分析,得出东北城市效率依然处于很低的状态,依然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应从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城市功能体系、构建联系更为紧密和支撑能力更强的产业体系等方面入手,有效提高东北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on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crease of urbanization rat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 of urban growth, which is bound to lead to the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of urban efficiency and to improve it. The non-parametric DEA method is us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ortheast c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ortheast cities. However, due to the negative growth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the overal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Northeast cities shows negative growt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urban scale income and input factors of improve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ortheast city efficiency is still in a very low state, is still a resource-dependent model of extensive growth.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adiation and driving role of big cities,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urban function system with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nstruct a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closer connection and stronger supporting capacity,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northeast cities.
【作者单位】: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F224;F299.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洁;吕廷杰;;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看我国电信改革成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3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4 刘霖;秦宛顺;;县域工业生产率演变:浙江经验[J];财经论丛;2010年05期
5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6 薛俊波,王铮,朱建武,吴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7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8 李平;钱利;;进口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年06期
9 刘渝琳;陈天伍;;外贸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基于我国省际数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10 沈坤荣;李影;;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尾效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伟民,蒋华园;城市规模效益及其发展政策[J];财经科学;2000年04期
2 金相郁,高雪莲;中国城市聚集经济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1期
3 陈璐;中国保险业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5期
4 杨开忠,谢燮;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5 陈良文;杨开忠;;产业集聚、市场结构与生产率——基于中国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3期
6 李郇,徐现祥,陈浩辉;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7 陈嵩;用DEA法评价高校办学效益的研究[J];预测;2000年01期
8 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9 郑新奇,王筱明;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世宏;郑江淮;丁辉关;;国外服务业生产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2 潘丹;孔凡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分析——基于环境污染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3 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5期
4 杨晓凌;;福建省零售业生产率的测度[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20期
5 杜官印;蔡运龙;廖蓉;;中国1997—2007年包含建设用地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7期
6 王兵;梁淑珍;;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制造业行业的效率和生产率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3期
7 简泽;段永瑞;;企业异质性、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J];管理世界;2012年08期
8 钟学义;生产率分析的新概念[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12期
9 陈红;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关于乔根森扩展模型的一个实例[J];统计研究;1999年S1期
10 傅晓霞;吴利学;;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J];世界经济;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贺胜兵;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中国省级生产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邓学平;我国物流企业生产率研究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旭杰;基于凸约束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陈君君;对外贸易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D];浙江大学;2008年
3 高峰;考虑到气候因素影响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杨顺元;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肖俭明;湖南省各市州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D];中南大学;2008年
6 孙立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趋同分析:来自跨国的证据[D];湖南大学;2010年
7 杨华;中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江佩;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9 张丽娜;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问题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10 端瑞东;我国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5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8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