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策扩散理论的政府工作人员循环经济认知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循环经济 + 政策扩散 ; 参考:《管理评论》2015年03期
【摘要】: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工作人员对循环经济的认知水平是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政策扩散理论为基础,探索了循环经济政策认知是否在政府部门内形成扩散。通过对沈阳、大连两地政府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了政府工作人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之间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地差异。这一结论为地方政府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进一步剖析如何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循环经济认知水平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problem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level of cognition of government staff on circular econom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licy diffusion,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circular economy policy cognition forms diffusion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government workers in Shenyang and Dalia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cogni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level among different categories. This conclusion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gnition level of circular economy of government staff.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0250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0134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20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47)
【分类号】:D630;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天柱;陈吉宁;;循环经济支持技术体系研究——以苏州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赵凯;陈甬军;;对循环经济技术范式——“XR”原则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6期
3 刘清华;李振波;;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政策选择[J];环境保护;2010年03期
4 张春兰;胥留德;;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J];经济论坛;2006年13期
5 陈业华;刘艳;;政府制度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02期
6 张仁俐,赵旭,华燕青;构筑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09期
7 钟远平;;循环经济研究进展[J];科研管理;2007年01期
8 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类型及绩效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年04期
9 朱亚鹏;;政策创新与政策扩散研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英葵;;试论城镇化与贵州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关系——基于生态现代化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2 邰京伟;;化学科学研究与环境保护的机理相关性[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7期
3 崔兆永;;基于循环经济下的都市圈发展战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张松波;宋华;;企业绿色采购制约因素内部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2期
5 班茂盛;方创琳;刘晓丽;刘海燕;;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6 吴长年;魏婷;;循环经济保障体系初探——以苏州高新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S2期
7 项勇;任宏;;基于市场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机理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刘力;;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发展与循环经济的技术战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孔令英;;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研究——以新疆天业集团公司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10 朱庆华;耿涌;;基于统计分析的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研究[J];管理学报;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红枫;;国外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2 宫清付;;论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构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朱园圆;苏天顺;;以科技创新推动中部城市发展循环经济[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4 周晨;;循环经济的“不经济性"[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5 王鲁明;王军;周震峰;周燕;;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刘勇;;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7 王素凤;杨善林;李敏;;循环经济中逆向物流的价值实现[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鲁明;王军;刘金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吕铭;张永青;孙翠华;费燕;颜景春;魏巍;;炼钢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实践[A];山东省金属学会2009年炼钢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侯文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创新探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柳卿;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产品生态设计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多鲁洪·哈地尔;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卞丽丽;循环型煤炭矿区发展机制及能值评估[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孔鹏志;我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核算与循环结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罗柳红;生态工业园区系统稳定性与调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张钡;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李胜;生物质燃料乙醇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陈丽娜;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宇;石化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及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蔡俊年;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单菁瑞;我国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科技政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4 向玲;海口市城市垃圾处理循环经济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张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李凯旭;环境政策的营销推广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郑馨怡;纺织服装业绿色采购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8 李吉映;循环经济视角下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年
9 姚连起;我国循环经济制度的立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耿春建;大连市排污权交易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永华;胡冬洁;诸大建;;新古典框架下的循环经济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2期
3 王志宪;林丽;虞孝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6年04期
4 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5 李英;逆向物流中的博弈模型[J];科技和产业;2005年11期
6 苏亚民,胡晓东;论发展循环经济的急迫性和思路[J];当代经济;2005年06期
7 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年Z1期
8 杨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系统工程;2006年11期
9 李金勇;刘威;程国平;;企业逆向物流实施中的博弈分析[J];工业工程;2007年06期
10 李海舰;原磊;;企业永续发展的制度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劲;邢正翔;;循环经济 生生不息[J];世纪行;2004年06期
2 庄威;骆四珍;;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政协天地;2004年06期
3 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群言;2004年09期
4 孙佑海;;加快循环经济立法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群言;2004年09期
5 汪泽青;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J];求实;2005年S1期
6 王如松;循环经济:认识误区与整合途径[J];前线;2005年07期
7 热孜婉·阿尤夫;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J];新疆人大(汉文);2005年10期
8 赵梅格;;发展循环经济问题之我见[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12期
9 滕向丽;;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J];理论学习;2005年12期
10 刘学侠;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理论前沿;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A];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朱庄瑞;田乃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3 常贺中;;天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文明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4 段世昕;;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向探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5 刘景洋;乔琦;;循环经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试点城市比较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钱易;;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的绿色的发展道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谢洪;任克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钟泉泉;;对完善循环经济制度的几点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罗海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突破传统观念,科学发展循环经济[A];老专家2008年建言献策选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福明;循环经济富山东[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永 红;发展循环经济促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世东 周雁凌;受到的是鼓舞坚定的是信念[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庞海滨;切忌将循环经济口号化和标签化[N];中国环境报;2005年
5 记者 翁浩;推动政策研究 发展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叶文建;厦门人大出台决定保障循环经济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记者 王亚京;专家聚议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5年
8 王新程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社长;循环经济对环保的理论贡献[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黄亮斌;湖南推广循环经济榜样引路[N];中国环境报;2005年
10 帅 明;“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N];中国海洋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黎雪林;我国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评价与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晶;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模式及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岩;日本循环经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泽宇;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布局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振秋;我国向循环经济转型之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赵丽勇;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途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银妹;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链初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和娟;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经济激励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李高阳;论循环经济的法治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伊亚奇;中外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周小桃;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8 袁兰静;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刘燕平;中国循环经济现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2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89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