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对中美两国经济波动影响的比较分析——基于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发布时间:2018-05-19 01:31

  本文选题:技术冲击 + 投资冲击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8期


【摘要】:中国和美国是构成全球经济的两个重要国家,研究其经济波动问题的意义重大。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利用贝叶斯法重点实证研究了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对中美两国经济波动影响的比较效应。研究发现,技术冲击均是解释中美两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且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投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小于技术冲击,而投资冲击对美国资本存量和实际投资波动的解释力度大于技术冲击;中美两国各经济变量受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的波动幅度各有不同,尤其消费和劳动波动的特征差异比较明显,表现为美国的劳动波动性较大,而中国的消费波动性较大。
[Abstract]: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two important countries that make up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a two-sector RBC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technology shock and investment shock on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studied by using Bayesian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technology shock is the main source of explaining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technology shock on the Chinese economy is greater than that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investment shock on the Chinese economy is less than that on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explanation of investment shock to American capital stock and actual investment fluctuation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echnology shock, and the economic variabl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y technology shock and investment shock. In particul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ption and labor fluctua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which shows that labor volatility is lar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sumption volatility in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F124;F171.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3 李春吉;;投资冲击、全要素生产率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0年09期

4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5 刘金全,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6 卜永祥,靳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和理论扩展[J];世界经济;2002年07期

7 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基本RBC方法模拟中国经济的数值试验[J];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韶峰;蔡明超;;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2 欧立光;;我国GDP不经济增长原因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06期

3 彭勇,陈民伟;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周期波动特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4 付洪良;;我国食品行业波动特征与周期划分[J];商业研究;2011年05期

5 熊海帆;卓志;王威明;;保险周期存在性的协整模型检验:基于中国市场的分析[J];保险研究;2011年06期

6 刘金全;马亚男;;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与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内在关联机制[J];长白学刊;2011年02期

7 刘瑞明;;中国经济的体制困境与波动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及其检验[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8 汤向俊;任保平;;报酬递增与经济波动的微观机制——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J];财经科学;2010年05期

9 杜婷;庞东;;中国投资波动的典型事实与内生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二阶加速模型(SOA)的解释和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齐鹰飞;;新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一个基本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昆亭;龚六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综述[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王燕武;;财政政策、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的实证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华;;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金全;郑挺国;;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水平偏离的动态非对称调整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6 刘金全;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三区制转移模型及区制状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5卷)[C];2004年

7 ;第三十章 货币一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关系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2卷)[C];2001年

8 林建浩;王美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大稳定时代”识别[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9 张中元;赵国庆;;中国消费平滑假说的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10 刘金全;刘志刚;;中国经济增长率与条件波动性的双区制状态划分与相关性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何溪明;房地产周期及其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4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5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郜志宇;经济剧烈波动条件下矿业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姜梅华;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谢鸿飞;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拐点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霜;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下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朝霞;中国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民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持续期依赖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蒋青华;我国房价波动区制转移特征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姚领;货币供应总量、结构与经济波动[D];西南大学;2011年

5 江学迪;能源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6 包天为;经济周期中的“信息变速器”效应[D];南京大学;2011年

7 尧小星;特有波动率与股票平均收益[D];复旦大学;2011年

8 薛进;金融危机冲击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贺;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周期影响及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10 李娜越;资本流入的突然中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留彦;;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2 陈学彬,杨凌,方松;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金全,张鹤;我国经济中“托宾效应”和“反托宾效应”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4年05期

4 刘金全;我国经济波动中的长尾特征[J];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08期

5 龚刚;Willi Semmler;;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J];经济学(季刊);2003年02期

6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7 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8 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9 刘金全,张鹤;经济增长风险的冲击传导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3年10期

10 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力舟;;“中国制造”直面新技术冲击[J];环境与生活;2013年01期

2 齐鹰飞;王宪勇;;技术冲击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1期

3 刘鹏;鄢莉莉;;银行体系、技术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3期

4 肖唐;3G技术冲击“相机时代”[J];国际市场;2003年10期

5 李天国;;外部技术冲击、区位因素与中国产业经济增长——基于沿海城市与民族地区比较[J];科技与经济;2013年05期

6 袁秀明;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繁荣与泡沫破裂的反思[J];生产力研究;2005年03期

7 简志宏;刘静一;朱柏松;;非平稳技术冲击、时变通胀目标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8 张凤霞;以科教为先导 促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和发展[J];河北水利;1998年04期

9 ;信息技术冲击零售市场[J];软件世界;2003年11期

10 王庄林;;中国尖端能源技术冲击日本市场[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金名;深康佳以技术冲击高端彩电市场[N];中国证券报;2005年

2 刘林森;信息技术冲击制造业[N];科技日报;2004年

3 胡希宁 侯晋封;动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成果[N];学习时报;2005年

4 程远;“颠覆性”技术冲击中国电动车[N];经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张意轩 采访整理;中国电子商务一定会超美国[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浩强;各部门真实变量和技术冲击的协动性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08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08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1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