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1978-2014年中国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与实证

发布时间:2018-05-19 18:41

  本文选题:劳动配置效应 + 指数的增量分析 ; 参考:《经济研究》2015年07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和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贡献多大,鲜有连续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原因是劳动配置效应的核算方法存在较大不足。本文提出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劳动配置效应,从而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对劳动配置效应进行直接分析。本文以此方法计算了1978—2014年中国各时期各年度的劳动配置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改革以来特别是1978—1987年、1992—1998年、2003—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并且未来10年仍有较大潜力,2025年后劳动配置效应将逐渐衰减,并有可能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mprovement of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especially the flow and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has contributed a lot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accounting method of labor allocation effect is insufficient. In this paper, the exponential incremental analysis method is proposed to directly separate the effect of labor allocation from economic growth, so as to directly analyze the effect of labor alloc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labor alloc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China from 1978 to 2014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bor mobility and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especially in 1978-1987, 1992-1998 and 2003-2014. And there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in the next 10 years. After 2025, the labor allocation effect will gradually decline, and may become a drag on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分类号】: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劳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2 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3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4 郭克莎;;我国资源总配置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1992年09期

5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6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7 张军;陈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8 姚战琪;;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9 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J];经济研究;1998年03期

10 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双龙;;我国种植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2 李传应;技术·资本·劳动对产出的影响率[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3 白永平;樊胜利;;我国民族自治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4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5 王文波;袁田田;高雨婷;林波;;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及流动效应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6 胡明娣,成定平;个人意愿教育投资额的决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7 张少华;曹怀信;;教育投入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8 付尧;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广东、上海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周燕;蔡宏波;;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1996-2007[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郝枫;赵慧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叶林祥;;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崔秀梅;;市场化进程、最终控制人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蔡文伯;王学峰;韩瑞娟;;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协调发展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博;;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1978-2004[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戴伦阜;营口市鲅鱼圈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蒋春娟;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迁移行为及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吴殿鹏;山东省流动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徐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永涛;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新元,陈清华,袁强,方福康;中国经济6部门资本产出比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薛俊波,王铮,朱建武,吴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3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工业增长效率对比及其政策内涵[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4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5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6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7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年03期

8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9 雷辉;;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9年06期

10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绵陛;;基于增长核算分析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陈彦斌;姚一e,

本文编号:1911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11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0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