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模偏差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规模 + 集聚效应 ; 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4期
【摘要】:有别于探讨单个城市最优(绝对)规模的研究,本文从城市体系角度,运用Gibrat对数正态分布定律,以2011年为例,检验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偏差,并划分出偏大、合理和偏小三种类型:偏大城市集中在3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偏小城市集中在人口规模10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通常以绝对规模衡量的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却相对合理。进一步地,构造居民效用最大化目标函数,分析市场机制下的集聚效应和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偏差的影响。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偏大城市由显著的集聚效应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共同引致,其中,集聚效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多样化就业和提升工资水平等途径推进城市规模过度增长,然而拥挤效应开始显现;相对偏小的中等城市尽管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但滞后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却制约了城市规模的合理增长。该结果间接表明,绝对规模小的城市因具有的公共服务功能超越了经济发展功能而相对合理。因此,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重点是加快发展具有一定集聚效应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的中等城市。
[Abstract]:Different from the study of the optimal (absolute) scale of a single cit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ystem, applies the law of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of Gibrat, taking 2011 as an example, to test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actual scale and the theoretical scale of 287 cities above the prefectural level in China.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large, reasonable and small cities: the larger c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egacities with a population size of more than 3 million, and the smaller c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edium-sized cities with a population size of about 1 million. Smaller cities with populations below 500000, usually measured in absolute terms, are relatively reasonable. Furthermore, we construct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maximizing the utility of the residents, and analyze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under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serv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on the deviation of the urban scale.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 that the large cities are caused by the obvious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superior public service, among which,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increas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overgrowth of urban scale is promoted by means of promoting diversified employment and raising wage level, however, the crowding effect is beginning to appear; the relatively small middle cities have some agglomeration effect, but the education lags behind. Medical and other public services have restricted the reasonable growth of urban scale. The results indirectly show that the absolute small cities are relatively reasonable because their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exceed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focus of China's urban system optimization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um-sized cities with a certain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relatively lagging public servic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批准号714731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三角‘一核九带'均衡协调发展研究”(批准号12JJD79003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区域研究”(批准号14ZDA024)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8期
2 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3期
3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4 陆铭;高虹;佐藤宏;;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陆枭麟;;江苏省城市规模效益时空比较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综合分析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4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5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6 姚新春;钟太洋;严长清;马其芳;;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7 钟春艳;王敬华;周连第;;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密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8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9 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陈桂枝;;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民增收效果的实证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郭岚;;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蒋春娟;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迁移行为及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欣燃;我国城市化与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兆量;大城市的超前发展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2 刘爱梅;;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J];城市问题;2011年04期
3 肖金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农民工问题[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4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5 姜永生;范建双;宋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J];改革与战略;2008年04期
6 吉昱华,蔡跃洲,杨克泉;中国城市集聚效益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3期
7 程大中;陈福炯;;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年02期
8 刘修岩;贺小海;殷醒民;;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9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10 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与对策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8期
2 姜永健;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J];政策;2001年03期
3 朱家良;;城市竞争力与政府经营城市公共资源[J];浙江经济;2001年05期
4 ;城市规模[J];求知;2002年Z1期
5 金鸣;昆明被列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之一[J];生态经济;2002年05期
6 熊国平;探析21世纪的城市演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倪鹏飞;二十四城各领风骚(三)——点评我国二十四个城市竞争力[J];当代经济;2002年06期
8 黄忠河;大连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实践[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邹宏国 ,陈国辅 ,丁玉亭;学会经营城市[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8期
10 宁吉U,
本文编号:1921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2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