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发展与环境空气质量关系探讨

发布时间:2018-05-22 07:51

  本文选题:城市化 + 环境空气 ; 参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12期


【摘要】:城市化与环境空气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集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分别评价了城市化和环境空气质量水平,进而拟合了两者的最优高次多项式曲线。结果发现:12001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表现出以武汉为核心,黄石和鄂州为次核心,咸宁、孝感等为边缘的层级结构;2城市圈空气污染的重心主要在武汉市和鄂东南的黄冈、鄂州、黄石等地区,PM10是首要污染物;3不同城市由于其自然地理背景、城市发展类型、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同,环境空气效应(关系)存在差异,在武汉城市圈内主要表现为三类:武汉市的复合型空气污染,黄石、鄂州等煤烟型为主的空气污染,以及咸宁、天门等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的转变空气污染。未来,城市圈在生态环保一体化的进程中,需加强空气污染的联合防治,也需结合城市的自身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ambient air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guid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the integrated ambient air quality index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urbanization and ambient air quality, respectively, and the optimal polynomial curves were fit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ince 2001,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Wuhan urban circle shows Wuhan as the core, Huangshi and Ezhou as the sub-core, Xianning as the core,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urban circle of Xiaogan City is mainly in Huanggang, Ezhou, Huangshi and other areas in Wuhan and southeast Hubei, and different cities have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natural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difference of ambient air effect (relationship)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kinds of air pollution in Wuhan city circle: the compound air pollution in Wuhan, the air pollution mainly in Huangshi, Ezhou and so on, and the air pollution in Xianning. Tianmen and other soot and motor vehicle exhaust mixtu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fu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 and also to take targeted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itself.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81)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CFB010)
【分类号】:F299.27;X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2 FANG Chuanglin;WANG Jing;;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Coercing Effect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3年02期

3 周兆媛;张时煌;高庆先;李文杰;赵凌美;冯永恒;徐明洁;施蕾蕾;;京津冀地区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分析与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3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杨宇;张小雷;雷军;;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4期

5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6 陈基纯;陈忠暖;;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7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8 金少芸;丁刚;程娟;;我国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节约型社会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牛媛媛;任志远;杨忍;;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10 卞鸿雁;任志远;;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5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7 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8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立锋;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适度性测度与预警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快娟;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张蔚;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退出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吕金兴;西安市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娜;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与水资源交互耦合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6 张少平;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兵团人才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李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时空差异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高立娜;基于共生理论的山东半岛港口群耦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潘婧;港口与城市耦合机制及模拟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秋香;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佳;高学杰;石英;Filippo Giorgi;;新疆21世纪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模拟[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2 张裕芬;朱坦;冯银厂;刘彩霞;张敏;沈岳峰;;气象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影响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4期

3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4 战金艳,江南,李仁东,鲁奇;无锡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5 乔标;方创琳;李铭;;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6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7 江志红;张霞;王冀;;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J];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8 方创琳;耗散结构理论与地理系统论[J];干旱区地理;1989年03期

9 方创琳,黄金川,步伟娜;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J];干旱区地理;2004年01期

10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为空气质量指数[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0年03期

2 ;何为空气质量指数?[J];新长征;2000年07期

3 刘曼红,刘丽华;如何选用空气质量指数[J];山东环境;2002年02期

4 伍燕南;王跃;;提高空气质量指数准确性的建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8期

5 薛涌;;污染爆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J];中国报道;2013年02期

6 陈梅;;关注空气质量指数,倡导健康生活[J];生命与灾害;2013年01期

7 沈建;什么是空气质量指数[J];环境教育;1999年02期

8 ;空气质量指数相关知识[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4年02期

9 胡雅君;;空气质量指数发布国内城市无一及格[J];共产党员;2011年05期

10 高红武;宁平;;校园室内空气质量综合评价[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素娟;;PM_(2.5)的监测和治理[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马盼;耿迪;李旭;王式功;尚可政;;基于气象条件的北京市AQI的分析与拟合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 第三届城市气象论坛—城市与环境气象[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琦;两省一市同步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指数[N];中国环境报;2012年

2 大吕;从“空气污染指数”向“空气质量指数”的转变[N];太原日报;2013年

3 记者 蔡志军;北海6月份空气质量指数为优[N];北海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谢曦;市区空气质量指数将实时发布[N];泉州晚报;2013年

5 记者 吴森林 通讯员 李耀松;中山空气质量指数居第二[N];中山日报;2013年

6 记者 任燕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实时发布平台运行[N];包头日报;2013年

7 记者 高娃;乌市多举措应对空气质量指数“爆表”[N];新疆日报(汉);2013年

8 曾昀;市民目睹空气质量指数“出炉”[N];北京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骆倩雯;京南3个监测点污染最重[N];北京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栾姗;空气质量指数“打架”该信谁[N];河南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柳笑盈;基于GIS的空气质量指数空间插值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亚妮;雾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刘若溪;三大城市PM2.5波动及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1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21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2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