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本文选题:内江市 + 城市土地 ; 参考:《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几乎都建立在土地之上,土地人类最基本的资源。耕地是保障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尤其是对城市周边耕地的浪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城市土地作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过去城市土地过度粗放利用已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利用城市土地时要集约使用,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土地的评价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城市的现状,可以为制定具体的城市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最终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内江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构建内江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时采用综合评价法,采用熵值法对内江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最后测算出2002-2012年间内江市中心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时间段内内江市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相对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总体比较粗放,生态基础脆弱。内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26km2,扩展到2012年的45.2km2。在内江中心城区扩张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大量耕地农田被占用。由于内江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城市周边可利用的土地比较少,土地开发成本大,城市供需矛盾日益严峻。因此在城市扩张中更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空间紧凑、集约发展的道路。(2)内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断上升。2002到2008年,内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增长趋势相对缓慢,总体水平处于0.4以下。从2009年开始,内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提高较快,集约度均高于0.4,2010年后内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集约利用和过度利用开发状态。生活垃圾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以及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影响较大,地均从业人员、地均道路面积和市区人口密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3)应健全土地制度,合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加强城市存量土地整理,加大对违法违规使用土地的查处力度,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优化,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Abstract]:Almost all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based on the land, the most basic human resources. Cultivated land is the basis for ensuring all human life activities.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which also brings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aste of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waste of cultivated land around the city. Saving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land u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rban land farming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past, excessive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could not meet the needs of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It is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se urban land intensively and to carry out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land can giv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it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specific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rban land use in Neijiang City,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four aspe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Neijiang central urban area is constructed. When evaluating the model,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entropy method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of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Neijiang. Finally,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Neijiang City from 2002 to 2012 is calculat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cultivated land in Neijiang City, the area of unused land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was relatively reduced, the residential land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the forest land and traffic lan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overall land use was relatively extensive.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is fragile. The area of Neijiang central urban area expanded from 26km2 in 2002 to 45.2km2 in 2012.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expansion,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s increasing, a large number of farmland is occupied. Because Neijiang is a typical hilly area, there is less land to be used around the city, land development cost is larg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 intensive land use should be saved in urban expansion. The road of intensive land use is compact space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Neijiang city is rising continuously. From 2002 to 2008,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Neijiang city is relatively slow. The overall level is below 0.4. Since 2009, the intensive land use of Neijiang city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intensive degree is higher than 0.4. After 2010, the intensive land use level of Neijiang city is in the state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over-utilization. The rat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disposal, the rate of urban sewage treatment and the investment of fixed assets per site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land, and the workers working in the land, the impact of the average road area an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urban area are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land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We should rationally formulate urban development plans,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and feedback, improve the land market, strengthen the arrangement of urban land stocks, intensify the investigation and punishment of illegal land use,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urban land u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urban land use,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urban land use,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华东;;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港口经济;2006年03期
2 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6期
3 张统生;李宏军;李东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1期
4 李彦;欧名豪;陈哲;;基于系统观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5 陈静;付梅臣;张伟;华蓉;陶金;;南堡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6 袁旭东;武泽江;凌鑫;王亚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9年04期
7 童恋;袁旭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8 白雪;;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7期
9 马艳萍;;浅析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10 李春华;李宁;江莉佳;张飞;;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炯;;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关问题的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新国;;开发区再开发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陈玮;;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管理探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4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5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邱鹏飞;雍国玮;罗永刚;吴宁;申京诗;;城市化进程中四川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与实践[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吴荣钱;;彻底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聂燕军;任春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咨询服务[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帅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我市居西部十市第三[N];贵阳日报;2006年
2 高晓宇 彭楚舒;促进土地集约利用[N];湖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胡志喜 韩亚卿;湖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来建强;福建对8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穗诚;广东完成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N];广东建设报;2009年
6 张f 兰波 徐维锋;东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全部通过验收[N];东营日报;2010年
7 王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彭建基 通讯员 梁毅娟 刘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加快“两化”进程[N];西江日报;2013年
9 记者 董少华 实习生 王玉;我区各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高[N];新疆日报(汉);2013年
10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石忆邵;土地集约利用再思考[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9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可;贵州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欣欣;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付鑫;基于PS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威;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海三;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任静;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娅杰;小城镇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曹志超;西安市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姝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邓梦雪;生态农业县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协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6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2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