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变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
本文选题:住房价格 + 生产率 ; 参考:《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通过构建劳动力和住房市场均衡模型,探究了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变化对住房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并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2—2012年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会引起房价上涨,且第三产业的效应强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房价上涨的动力.住房价格上涨是生产率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中央政府建立"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的调控措施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政府应当重点引导产业和劳动力向中小城镇流动,促进中小城镇与大城市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建设以市场自我稳定为目标的长效机制.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the equilibrium model of labor force and housing marke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productivity increas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the equilibrium state of housing market and labor market. Using the data of 35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2, a dynamic panel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will lead to the rise of house prices and the effec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rise of house prices. The rise of housing price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the "job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stabilizing housing prices" do not accord with the law of market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guiding the industry and labor force to flow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wns,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labor market between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wns and big cities, and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aiming at self-stabilization of marke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0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9&ZD042)
【分类号】:F299.23;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臧旭恒;赵明亮;;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2 高波;陈健;邹琳华;;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3 任木荣;刘波;;房价与城市化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9年02期
4 刘志伟;;城市房价、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基于全国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3年08期
5 蒲艳萍,吴永球;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转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6 刘洪玉;杨帆;;中国主要城市住房供给价格弹性估计与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6期
7 陈晨;傅勇;;中国高房价的决定:基本面与泡沫分解——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1999—2009)[J];世界经济文汇;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永民;;城市化对房价的影响:线性还是非线性?——基于四种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2 骆永民;刘艳华;;金融集聚、人力资本与房价——基于PanelVAR模型[J];财贸研究;2011年04期
3 李祥;高波;李勇刚;;房地产税收、公共服务供给与房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4 俞万源;;基于产业协调的“双转移”战略背景下广东欠发达山区劳动力转移分析——以梅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5 赵明亮;臧旭恒;;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J];东岳论丛;2011年09期
6 王忠平;史常亮;邹昊;;江苏省就业人数与三大产业产值关系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5期
7 高建丽;张同全;;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效应及区域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11期
8 周文兴;林新朗;;中国住房价格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动态面板和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杨学刚;王圣元;陆康;胡军;;江苏省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年11期
10 傅利平;李军辉;周小明;;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周晶;;区域中高职专业协调发展的三个经济学视角[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王辉龙;;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在哪里[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3)——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C];2013年
4 高波;许春招;李勇刚;;房价波动、户籍歧视与城市失业[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3)——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C];2013年
5 谷克鉴;陈福中;;要素价格均等化、劳动力结构变动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第一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实证研究[A];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武;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及空间特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D];重庆大学;2006年
3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秦敬云;要素投入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7年
5 王福强;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温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黄苏萍;东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非正规就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蒋冰冰;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赵明亮;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顾春太;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晓萍;中国城镇化与房地产价格关系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王岚;浙江省就业结构: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王艳;新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4 耿仁波;房地产泡沫化机理及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刁倩;从劳动力迁移的区域变化看中国产业结构变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刘晓霞;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7 张楠;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促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8 赵庚;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严佳;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反失业政策的战略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潘烽;菲利普斯曲线中国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培;袁平红;;工资差异、劳动力流动与工业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和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03期
2 张文武;;集聚与扩散:异质性劳动力和多样化贸易成本的空间经济效应[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3 唐宜红;马风涛;;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9年04期
4 张车伟,蔡f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5 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6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7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8 陈安平,李勋来;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4年01期
9 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10期
10 王中华;梁俊伟;;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收入差距效应[J];经济评论;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villuck;;新经济带来生产率奇迹[J];科技创业;2002年03期
2 董敏杰;李钢;梁泳梅;;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分解——基于要素投入与污染治理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3 姚亚男;韦福祥;;顾客对服务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改进策略[J];商业时代;2013年01期
4 黄浩;;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低下成因探索[J];经济师;2013年04期
5 大来佐武郎;郭福敏;;日美生产率差距为什么扩大了[J];国际经济评论;1981年10期
6 王果青;吴元翼;杨春;;树立生产意识 开展生产率活动——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1年03期
7 刘廷元;;信息生产率的测度研究[J];情报科学;1993年05期
8 徐宏毅,欧阳明德;论生产率悖论[J];理论月刊;2003年05期
9 许冰;杜云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量——非参数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5年12期
10 王云秀;秦伟广;;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现状综述[J];时代经贸;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姜国君;郭蓉;朱平芳;;中国生产率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的微观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出口与R&D[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2 马甜;;中国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对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赵凤芹;申德超;刘远洋;张祖立;;挤压系统参数对秸秆挤压膨化机生产率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4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夏沁芳;许晓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生产率提高——基于1978-2008年北京市金融服务和科技服务的定量分析[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祝侃;俞秀宝;于忠军;;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在煤炭企业的应用[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蒲郸名;;论雾化负离子健身香烟与生产率发展[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黄德春;林丽;刘炳胜;;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长久;生产率提高改变美经济周期[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美第2季非农生产率提高5.7%[N];证券日报;2003年
3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本报实习生 赵方宇;碳生产率 未来经济“紧箍咒”[N];文汇报;2009年
4 郎楷淳 编译;俄罗斯引爆生产率[N];经理日报;2002年
5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日益受到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想点儿主意提高生产率[N];经济观察报;2013年
7 王心见;竞争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N];科技日报;2004年
8 ;电信公司亟待提升资产生产率[N];人民邮电;2002年
9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挖掘增长潜力[N];证券时报;2013年
10 ;全球经济受益亚洲生产率提高[N];北京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祝接金;中国地方政府科教支出的生产率改进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董德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贺力;我国软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王殿武;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空间效应[D];吉林大学;2014年
3 刘轶;对全球原铝产业2000-2006年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杰;中国金融发展与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黄净;高校教师研究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磊;“文化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7 林伟;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内在机理探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满成福;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省际生产率拆分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滕飞;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27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2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