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测度研究
本文选题:中部六省 + “三化” ; 参考:《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文章在考察中部六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基于中部六省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测度出中部六省12年来的"三化"发展水平及"三化"协调发展度进程。研究表明,我国中部六省12年来"三化"发展水平进程虽然都是稳步向前的,但"三化"协调发展程度却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且"三化"协调发展的程度仍较低,都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型。进一步提高"三化"协调发展度的主要途径有:通过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路径。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ree transform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the panel data of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12.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the past 12 years and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has been advancing steadily in the past 12 years,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Are in the primary typ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main way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a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new industrialization,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and to implement "saving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4YJA790012)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3YB296) 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4K088)
【分类号】:F427;F299.27;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玉;;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2 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3 董栓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4 徐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J];技术经济;2012年03期
5 徐大伟;段姗姗;刘春燕;;“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J];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02期
6 吴旭晓;;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赣湘鄂豫四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01期
7 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11期
8 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03期
9 柏程豫;吴旭晓;;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中的工业支撑问题研究——以中部6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3年03期
10 吴振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3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4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5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6 王桂芝;袁博;;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7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9 刘芬;杨绪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西部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10 韩秀丽;;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原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蓓蓓;鲁春霞;;城市化进程中远郊型市镇的开发战略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五宝镇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计量分析——以贵州省为例[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陈永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贵州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路[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8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9 杨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9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盖运动;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颖;李啸浪;蔡承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战略探索——基于城乡联系模式理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2 郭素玲;;“三化”统筹视阈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3 侯小卫;;我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4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6 钱丽;肖仁桥;;考虑生态环境效应的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财贸研究;2012年01期
7 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6期
8 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9 郭庆军;赛云秀;;西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及趋势研究——以陕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10 景普秋;;省域特色城镇化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兴仁;以“三化”推进贫困县的小康建设[J];学习导报;2003年03期
2 ;全力打造“三化”建设协调发展新格局[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4年10期
3 冀纯堂;坚持一特三化 壮大县域经济[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7期
4 葛宏;加快三化进程 发展县域经济[J];发展;2005年08期
5 管叔琪;陈进;孙自铎;;坚持“三化同步”引领社会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04期
6 王玉川;;“三化同步”托起民族复兴之梦——兼论我省“三化同步”发展[J];江淮;2012年07期
7 高金祥;;倾力打造“六个环境”为统筹推进“三化”提供保障[J];新长征;2012年10期
8 操隆山;;以“三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江淮;2012年08期
9 崔玉顺;;吉林省推进“三化”统筹措施探讨[J];吉林农业;2012年11期
10 ;科学发展引领 推动三化建设[J];兵团建设;201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小平;;突出“一招三化”,做活四篇文章[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2 王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三化”问题[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汪晓东;;用“三化”理念推进农民增收[A];2006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彦平;郝企信;;对农业科研工作中“三化”问题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刘文江;;房山区“三化两区”建设[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2期)[C];2011年
6 王天生;王瑶;;全面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推进“三化”同步[A];“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宗林;;“三化”同步 要念好“三字经”[A];2011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学文;;加强督查“三化”建设 实现四个转变[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9 陶年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就业服务体系“新三化”建设[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10 魏仲生;;破解“四道难题”推进“三化”同步发展[A];2011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志忠 达兴文;“三化”建设真抓实干[N];自贡日报;2008年
2 中共莱西市委书记 王久军;强化措施 破解难题 扎实推进综治“三化”建设深入开展[N];青岛日报;2009年
3 中共平度市委书记 王中;坚持以“三化”建设为统领 以“民安”工程为抓手 全力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N];青岛日报;2009年
4 刘晓毅 蔡慧;新岗山“三化”扮靓新镇区[N];上饶日报;2009年
5 记者 曹陇生 通讯员 赵侠;“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成为 我省新农村建设亮点[N];陕西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顺亮;风吹浪打创新业[N];三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裴兴斌;“三化”为民送能源[N];宝鸡日报;2010年
8 张士芳;推进提案工作“三化”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5年
9 陈家友 王志先;北城街道“三化”建设坚持四个原则[N];泸州日报;2010年
10 ;巴青促进乡镇机关“三化”建设措施得力[N];那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颖智;我国“三化”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协调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许昌市“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熊新;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和机制创新[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3 郭杰;马克思恩格斯“三化”思想与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实践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4 高鸣;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测度及实现路径[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王志涛;我国“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6 郭丽环;吉林省县域“三化统筹”评价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年
7 郝晶辉;陕西省“三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实现路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郭培山;基于城乡统筹的“三化”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王静;“三化”进程与农民利益关系的实证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史晋阳;传统农区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37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3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