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收入分配效应:来自地区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

发布时间:2018-05-26 13:42

  本文选题:技术进步偏向性 + 劳动收入份额 ; 参考:《求是学刊》2015年04期


【摘要】: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大量文献从经济结构转型、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视角解释,其普适性和解释力度有限,且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文章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考察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采用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显示: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全国走势趋同,基本呈资本偏向型,即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即技术进步越偏向于资本,越有助于提升资本的收入份额而恶化劳动在收入中的地位。同时,在劳动收入的不同分位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收入分配效应不同,在到达50%分位点之前,劳动收入份额较低时,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分配的抑制效应较强,而伴随着劳动收入水平的上升,其作用将不断减弱。同时,受到技术进步偏向性本身、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其他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分配效应也出现地区差异。
[Abstract]:The declining share of labor income has become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the world.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have been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ir universality and interpretation are limited. And ign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the direc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 income. In this paper, three equation standardized system method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ia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method of panel data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a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different regions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it is basically capital-biased, that i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marginal output of capital. The results of panel quantile regression show that the bia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that is, the mor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biased towards capital, the more it helps to promote the income share of capital and worsen the position of labor in income. At the same time, at different points of labor incom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is different. Before reaching 50 cents, when the labor income share is low,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has a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 on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 the rise of labor income, its role will continue to weaken.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itself, factor endowment structure and other reg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distribution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 also appears regional differenc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等收入阶段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和生产率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4BJL03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要素结构视角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CET-12-081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技术进步方向和最优碳税政策设计”,项目编号:13YJA790012
【分类号】:F224;F124.3;F24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从来;张中锦;;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基于产业与部门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2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3 唐东波;;全球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劳资议价能力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1年08期

4 王林辉;袁礼;;要素结构变迁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技术进步偏态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2年11期

5 王林辉;董直庆;刘宇清;;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偏向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魏下海;董志强;刘愿;;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5期

7 董直庆;王林辉;;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源于技术进步吗[J];经济学家;2011年08期

8 张莉;李捷瑜;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9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10 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4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5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6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10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永平;叶初升;;资源开发是否恶化了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伟;严长清;吴群;李永乐;;开发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8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6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芳;高榴;;教育提升了劳动收入占比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9期

2 罗小兰;;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就业效应分析——对全国、地区及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3 杨俊;廖尝君;邵汉华;;经济分权模式下地方政府赶超与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8期

4 薛爽;肖星;;捐赠:民营企业强化政治关联的手段?[J];财经研究;2011年11期

5 罗小兰;;我国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4期

6 肖文;周明海;;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结构因素——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7 刘林平;万向东;张永宏;;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民工荒”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8 郑志国;;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1期

9 邓建平;曾勇;;政治关联能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吗[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10 张杰;黄泰岩;;中国企业的工资变化趋势与决定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平生;[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爱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0期

2 齐建国;彭绪庶;;技术进步与就业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10期

3 罗润东;;当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04期

4 曹前满;;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是休闲还是失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4期

5 何颖媛;;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小兵;;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探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贾海霞;于任游;;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分析[J];北方经贸;2010年05期

8 刘强;;技术进步对于我国就业增长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1年18期

9 薛营;王林辉;;技术进步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6期

10 梁凯轩;振兴经济 依靠技术进步[J];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6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7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37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37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