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长株潭生态城市建设评价
本文选题:循环经济 + 生态城市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对长株潭三市进行评价,发现其生态城市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水平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粗放的对外贸易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高水平的FDI引进能对其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必须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从经济的发展、自然的维护和社会的和谐三方面因地制宜进行建设,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rapid growth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eco-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ecological cit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still great roo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ity.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and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while extensive foreign trad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 level FDI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measur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ural maintenance and social harmony, so as to obtain the greates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ith the minimum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作者单位】: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湖南城市静脉产业发展模式及效益估算研究———以长株潭为例”(2011ZK3105) 国家留学基金湖南省地方合作项目(留金法[2013]5045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两型社会的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引导机制研究”(CX2014B27)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才斌;;基于生态优先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以烟台市开发区新区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2期
2 柳兴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吴季松;;循环经济的由来与内涵[J];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雁;杨存典;刘建林;左长清;;商洛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2 曾桃红;;生态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1年07期
3 戴靓;吴绍华;;基于TOPSIS的城市生态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年05期
4 张光俊;;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破坏现象及对策研究——以郴州市城区“绿城攻坚”活动为例[J];福建建筑;2011年03期
5 朱鹏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钟荣丙;匡跃辉;;长株潭生态城市群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1期
7 朱伟坤;汪顺生;;生态城市理论与发展[J];广西城镇建设;2009年01期
8 叶兴平;何常清;陈燕飞;;低碳生态视角下的江苏省生态空间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13年02期
9 玛伊热姆古丽·依明;孜比布拉·司马义;;库尔勒市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耦合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年01期
10 彭建东;陈洁;;基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武汉市生态现状研究[J];华中建筑;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叶斌;郑晓华;沈洁;李雪飞;;生态整合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和运用——以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总体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沁;;生态经济效益导向下的规划思考——以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规划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哲;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中环境政策表达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金照;基于能值分析的陕西小麦、玉米、苹果、大枣比较优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白露;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仿真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姚星期;基于物质流核算的浙江省循环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艳龙;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资本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李建伟;空间扩张视角的大中城市新区生长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马顺圣;基于模糊推理和模式识别的城市生态适宜度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宝兵;我国城市静脉产业体系构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棉;旅游城市规划中的旅游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银涛;甘肃省风电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牛颖颖;河南鹤壁煤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5 向玲;海口市城市垃圾处理循环经济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叶林生;城市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海霞;基于DEA方法的天津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江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闫菲菲;我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1年
10 韩艳;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链设计[D];浙江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2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李向前;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6期
3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4 冯启凤;曹荣林;;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3期
5 常克艺,罗上华,王祥荣;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合泉;更新城建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启示[J];中外建筑;2002年02期
2 ;生态城市[J];经济视角;2002年02期
3 布衣;墨奴;;深圳告诉世界:我有多美丽——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在中国深圳圆满落幕[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18期
4 杨峰;;避免走入“生态城市”建设误区[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2年11期
5 宋序彤;关于实践生态城市的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6 张禄祥;发展都市农业 促进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03期
7 齐殿斌;“森林型生态城市”能速成?[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3年05期
8 舒惠国,孙家驹;生态城市初探[J];今日国土;2003年Z1期
9 魏山;加强生态城市建设[J];今日浙江;2003年17期
10 唐志军;;生态城市的感召力[J];招商周刊;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彦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郭荣发;罗炳卢;陈保雄;;深圳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实践与探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张静斋;;以绿化为核心 建立生态城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吕琴;姜巧荣;;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6 赵树魁;谭淑梅;王继珍;;大庆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对策[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建民;;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探索与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9 宋治清;丁艳;景娟;;生态城市建设与市域协调发展研究——以深圳市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蔡吉;;生态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廷榔;生态城市建设莫入误区[N];经济日报;2002年
2 组稿记者 李婷 赵镭;贴近主导产业 建设生态城市[N];吉林日报;2004年
3 金晓玲;下一个目标:生态城市[N];辽宁日报;2005年
4 刘媛媛 江彦鲆 赵文;生态城市: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新趋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5 刘国栋;沈阳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引擎[N];沈阳日报;2005年
6 孙全;建议案力推沈阳生态城市建设[N];沈阳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傅淞岩;绿色“无极”:沈阳打造生态城市[N];沈阳日报;2005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郑英 魏守伦;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在深开幕[N];深圳商报;2002年
9 刘媛媛 江彦鲆 赵文;专家指出: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大势所趋[N];云南政协报;2005年
10 胡伯俊;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立足当前,,加快发展[N];张家界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天鹏;生态城市建设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文宗川;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褚祝杰;黑龙江省生态城市建设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蔺雪峰;生态城市治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杨蕾;生态城市建设作用机理与模拟仿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6 王彦鑫;太原市生态城市建设及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张伟新;生态城市建设中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郭丕斌;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转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申远;呼伦贝尔市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建锋;丽水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李红柳;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杨亚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4 杨玉林;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文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张云;城市化与生态化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机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姜旭;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和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孙玲;生态城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冯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D];西北大学;2007年
10 胡子木;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思考[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38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3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