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贵州人力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8 21:28

  本文选题:人力资源 + 生态文明建设 ; 参考:《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工业革命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带来了技术进步,同时也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人类开始关注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道路,逐渐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社会转变,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和生态文明成为研究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人力资源和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然会成为经济学关注的重点。贵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整体素质相对较差,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及其方式转变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使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贵州人力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贵州人力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一方面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度量了贵州人力资源存量,并且从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存量的角度分析了贵州人力资源,指出贵州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源素质和创新能力较低、人力资源流失以及人力资源投资较少等。另一方面结合贵州实际情况,构建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指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平仍然较低,且存在一些问题。 其次对贵州人力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目前用于研究二者之间直接联系的理论、数据资料和相关模型较少,本文通过构建二者的间接联系来研究其相关性。第一,采用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研究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经济增长与投入生产的就业人数、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正相关;第二,通过2001-2011年贵州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来分析人力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第三,运用能源消费强调收敛模型,来分析贵州人力资源资源存量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贵州能源消费强度随着人力资源存量的增长而下降,即贵州人力资源存量的增长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第四,本文采用VAR模型分析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指标与人力资源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而分析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最后本文以贵州人力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通过对所涉及相关理论综述,寻找研究的理论依据,从分析贵州人力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着手,对贵州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内在的变动规律等作深层次的较为细致的分析,提出贵州人力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Abstract]:Human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key factor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make human resources play full play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The research on human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is the need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 On the one hand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human resources in Guizhou by means of the average age of schooling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problems in Guizhou ' s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low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less inves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 On the other hand ,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

Secondl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Guizhou is analyzed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is studied by using Lucas human capital model .
Secondly , by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Guizhou from 2001 to 2011 ,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analyzed .
Thirdly , we use energy consumption to emphasize the convergence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ntit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intens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Guizhou ,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of Guizhou i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uman resources , that is , the increase of the human resources stock in Guizhou has raised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zation ;
Fourthly , this paper uses VAR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rvice , medical expenditure ,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index and human resource stock in the index system of state civilization assessment , and then analyses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Guizhou .

At last ,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Guizhou ,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Guizhou , and analyses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social , economic , na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ts inherent variation law in Guizhou ,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Guizhou .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32;F24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ewitt Associates;21世纪人力资源新趋势[J];江苏纺织;2000年07期

2 邓孝峰;正确认识转岗培训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3 彭永芳;对人力资源实施会计化管理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4 王银书;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质量;2000年03期

5 邱刚;国有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16期

6 唐明渊;学点人力资源知识[J];苏南乡镇企业;2000年10期

7 ;企业人力资源需要重组[J];中外管理;2000年03期

8 韩敏;;刍论基层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J];国际金融;2001年11期

9 彭剑锋;;21世纪人力资源管[J];销售与市场;2001年02期

10 郑俭;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文化浅析[J];财经科学;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虹茹;华雅雁;;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曾华东;;非营利组织中虚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曾仕鹏;;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俊;;构建区域护理人力中心探析(以南通市为例)[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曹大海;王建民;闻立杰;;一种基于工作流日志的人力资源业绩评价模型[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6 韩保明;;企业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A];地质工作体制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C];2008年

7 喻剑利;;虚拟人力资源综述[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刘海萍;;论新形势下组织人力资源外延管理之必要[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红玲;;略谈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晋卿;;永续企业家的事业——人力资源[A];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商业[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颐;人力资源,企业最宝贵的资产[N];经济日报;2000年

2 龚华明;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N];经理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汪向勇;学习人力资源[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李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曾湘泉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莫荣;探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5 黄文颖;谁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尴尬?[N];南京日报;2004年

6 姚裕群 郝丽;人力资源经理的新职能[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7 付鸿雁;邮政科学开发 人力资源至关重要[N];人民邮电;2000年

8 记者齐洁;西藏移动启动人力资源提升项目[N];人民邮电;2003年

9 方家平;首席人力资源官会“火”吗[N];市场报;2002年

10 马丹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全面启动[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会平;人力资源柔性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沈伟;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陈琪;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田志锋;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评价与提升:组织绩效杠杆模型的视角[D];同济大学;2006年

6 吴南;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梁顺霞;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测评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曲克敏;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吴连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利琴;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杨伟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赵柳;人力资源权益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金孝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豆谊博;企业人力资源计分卡理论的拓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王志刚;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记分卡模式构建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7 林岚;M中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8 徐慧;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9 姜嘉智;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田璞;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48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48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