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奇异谱分析方法的北京、上海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研究
本文选题:奇异谱分析 + 能源消费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21期
【摘要】:使用奇异谱(SSA)趋势分析方法,对北京、上海能源消费排放二氧化碳量的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与现有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分析方法不同,奇异谱趋势分析方法是一种纯信号描述,可以避免由于影响因素确定不合理所带来的分析误差;奇异谱趋势分析方法能帮助我们从纷繁数据中找出其变化的主要趋势,不被暂时的数据所迷惑;北京市能源消费排放二氧化碳量自2007年起进入下降通道,而上海市能源消费排放二氧化碳量自2012年起进入平稳或下降通道。
[Abstract]:The trend analysi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ingular Spectral Analysis (SSA). It is found that the singularity spectrum trend analysis method is a pure signal description, which can avoid the analysis error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trend analysis. The singular spectrum trend analysis method can help us to find out the main trend of the change from the numerous data, not be confused by the temporary data;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tted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Beijing has been in the descending channel since 2007. Shanghai energy consumption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since 2012 into a stable or declining channel.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能源产品国际市场准入权研究”(12BJY060) 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现代制造业节能减排效益分析研究”(SZ201010005003) 高校博士点基金课题“大城市民用汽车'碳户籍'管理研究——以北京为例”(20131103110004)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低碳经济实现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民用车辆使用控制视角”(914200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碳户籍管理方法的北京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研究”(13JGA008)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绿色低碳背景下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及政策建议——基于个人碳排放交易的北京市私家车使用控制研究”(011000514312004)
【分类号】:X24;F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2 顾骏强,施 能,王永波;近50年浙江省旱、涝气候变化及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4期
3 张一;惠晓峰;;基于奇异谱分析的汇率预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年06期
4 张大海,江世芳,史开泉;灰色预测公式的理论缺陷及改进[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08期
5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6 陈彩芹;巩在武;;1985—2010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改变点分析及周期划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锋;;基于二次插值的GM(1,1)模型在用电量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魏新光;王密侠;张倩;赵永刚;;干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数的确定与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3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6 王泽斌;马云;叶珍;周军;;应用GM(1,1)模型预测阿什河水质变化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4期
7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肖燕彩;陈秀海;朱衡君;;改进的离散灰色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9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长顺;沈银花;魏利胜;;基于优化GM(1,1)模型的人口预测方法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孙伟;何玉钧;王柳;;改进GM(1,1)型线性规划在预测及规划问题中的应用[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寇学智;张启义;方东;;基于改进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交通运输量预测[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彤;黄岁j;周潮洪;刘波;;地面沉降几个预测模型的讨论[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彤;黄岁j;周潮洪;刘波;;改进灰色模型在地面沉降预测中的应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The Ameliorating GM(1,1) Model Based on GA and Its Application[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9 李又君;吕博;孙青然;;聊城地区降水序列变化规律及干旱预测[A];山东气象学会2010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门可佩;蒋梁瑜;朱鸿婷;;2008-2050年中国人口预测研究[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晓暾;不确定信息环境下的质量功能展开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王正帅;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非线性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崔立志;灰色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长生;滚动轴承故障特征增强方法与状态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雷康;软土路基沉降的组合预测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梁磊;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的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芳芳;基于改进的GM模型在矿山安全事故预测中的应用及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9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2 徐海云;陈黎明;向书坚;;我国货币供应时序结构的奇异谱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3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4 王成山,杨军,张崇见;灰色系统理论在城市年用电量预测中的应用——不同预测方法的分析比较[J];电网技术;1999年02期
5 于德江;灰色系统建模方法的探讨[J];系统工程;1991年05期
6 李云贵,李清富,赵国藩;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改进[J];系统工程;1992年06期
7 王迪;聂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8 刘华军;;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来自中国时间序列和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9 蔡f ;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10 曹鸿兴,罗乔林;气象历史序列的最大熵谱分析[J];科学通报;197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7.8%[J];中国煤炭;2008年03期
2 张宏武;多部门能源消费效率的要因分析──中国和日本比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郑博福,邓红兵,严岩,赵景柱;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4 徐薇;;我国能源消费变动趋势及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5 李从欣;李国柱;;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6 李晓兰;;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4%[J];海洋石油;2009年02期
7 牟雪江;闫江;;能源消费转向再转向[J];中国石油企业;2011年03期
8 万庆;郭文伯;龚胜生;;2001—2009年湖北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10期
9 吴国华;种毅;牟晶;;论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5期
10 周丽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多难?[J];中国石油企业;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王梅;潘红波;刘明;朱宇环;;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环境负荷分析及对策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3 齐敏;徐天祥;;山东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郑博福;赵景柱;邓红兵;严岩;罗琦珊;董仁才;;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厉无畏;梁朝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1978—2004年数据的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6 巩在武;赵s,
本文编号:1966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6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