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我国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01:21

  本文选题:三大城市群 + 经济增长效率 ; 参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9期


【摘要】:文中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产出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对我国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存在明显异质性,平均效率水平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同时,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空间分布均呈现不均衡特征,其中京津冀城市群中经济增长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于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城市群相对有效城市主要集中于江苏以及浙北的绍兴和台州;珠三角城市群在2012年大部分城市均达到相对有效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5 ci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from 2005 to 2012, the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SBM-Undesirable model based on the output angle. It is found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is heterogeneity, a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average efficiency level is as follows: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unbalanced, and the cities with higher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The relative effective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iangsu and Shaoxing and Taizhou in the north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le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achieved relative efficiency in most cities in 2012.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1YJA 630046)资助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蕾;王桂新;;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2 董晓峰;杨保军;;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3 许新宇;陈兴鹏;崔理想;;基于DEA和Malmquist模型的甘肃省城市效率及其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4 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1年04期

5 朱承亮;岳宏志;安立仁;;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研究[J];经济科学;2012年05期

6 匡远凤;彭代彦;;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12年07期

7 岳书敬;刘富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8 朱承亮;岳宏志;李婷;;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985~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9 朱承亮;安立仁;师萍;岳宏志;;节能减排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西部地区和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04期

10 张庆芝;何枫;雷家殨;;技术效率视角下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与企业规模研究[J];软科学;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红梅;尹卫红;;宜居北京居住环境人文舒适性评价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叶振宇;叶素云;;东北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分析:1993—2007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3 杨文兰;;安徽省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1年03期

4 张军涛;刘建国;;宜居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5 肖荣波;王国恩;艾勇军;;宜居城市目标下广州绿地系统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09年S2期

6 周珂慧;甄峰;;城市滨水区文化空间设计——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J];城市;2009年12期

7 屈小娥;;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8 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区域差异重要吗?——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12年03期

9 冯金丽;窦t$;;基于SBM的我国省级环境—经济效率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10 王霄;屈小娥;;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制造业28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普;;省级水平污染减排与生产率的经验分析[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强;聂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级工业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荣波;叶长青;艾勇军;梁颢严;李晓晖;;宜居城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倩;盛逖;;城市宜居指数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保政;汪定伟;;宜居城市标准的复杂性与宜居城市构建研究[A];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朱承亮;岳宏志;;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7 狄春燕;尹卫红;包红梅;;宜居北京居住环境人文舒适性评价与建设[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8 齐亚伟;陶长琪;;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基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9 朱承亮;岳宏志;;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差异[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周葵;杜清燕;;我国碳排放影子价格的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钱良信;金融发展、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D];安徽大学;2011年

3 余翔;公共支出、金融发展与环境绩效[D];重庆大学;2010年

4 邓海骏;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探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张浩然;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外溢: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吉林大学;2012年

6 赵立雨;我国R&D投入绩效评价与目标强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陈宏伟;软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D];兰州大学;2010年

8 黄细兵;环境相对友好指数的测度及综合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余利丰;金融发展与中国的TFP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包红梅;宜居北京人文环境舒适性评价与空间分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苏清委;山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6 陈征卫;居住板块宜居性评价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刘涛;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对比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彭良燕;我国各地区不同环境规制下的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9 周清;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长的绩效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10 朱莹;我国直辖市宜居性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晶;;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许长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分析[J];财经研究;1996年03期

3 陈迅;余杰;;公共支出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12期

4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5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6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7 徐盈之;管建伟;;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8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9 何枫;金融中介发展对中国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3年06期

10 袁晓玲;张宝山;张小妮;;基于超效率DEA的城市效率演变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荣融;[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吴琦;中国省域能源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山清,张晓英;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4年09期

2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3 林先扬,陈忠暖;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4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乔爱书;打造大城市群 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J];理论建设;2004年06期

6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7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8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李巧,朱忠旗;我国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10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姜欣蔚;引入“精明增长理念” 实现城市有序发展[N];济南日报;2006年

2 罗云毅;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误区[N];江苏经济报;2007年

3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郭启;四大城市群领跑中部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9年

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邓江年;面向21世纪 建设新型城市群[N];南方日报;2011年

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朱葛茂;城市群对县域房地产的影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7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理研究员 陈兴江;世界最大城市群在我国必将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实习记者 吴静 记者 罗文碧;变“独立支撑”为“多头牵引” 四川“城市群航母”起航[N];成都日报;2013年

9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执笔人 刘士林 刘新静 张懿玮 于炜 盛蓉;城市群:未来城镇化的主平台[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何琼盆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城市群建立国民休闲事业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N];中国旅游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龚果;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玮;聚集经济视角下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睿;西部重点地带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双;中原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媛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和优化调整[D];河南大学;2010年

7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甄延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雒海潮;交通网络扩展与城市群形成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10 王洪辉;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6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66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0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