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抑或网络:中国转型经济中的求职方式
本文选题:求职方式 + 社会网络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摘要】: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转型经济中人们的求职方式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市场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前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市场方式将是人们求职的主要方式;而后者认为即使随着经济的这种转型,社会网络仍将是人们求职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2007年"城市新移民"调查数据,本文发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个人越来越倚重于市场方式求职,人情关系的作用在降低。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个人的经济活动将逐渐脱离开传统关系文化的束缚,受市场力量越来越大的影响。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two opposing viewpoints about people's way of seeking jobs in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 that is, market mechanism and social network mechanism. The former believes that with the market-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y, the market mode will be the main way for people to apply for jobs, while the latter believes that even with this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 social networks will still be the main way for people to apply for jobs. By analyzing the survey data of "new urban immigrants" in 2007, this paper finds that with the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individuals increasingly rely on the market mode to find jobs, and the role of human relationship is decreasing. This also shows that with the market-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 individual economic activities will gradually break away from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culture, and will be increasingly influenced by market forces.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永峰;城市新移民的职业地位获得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明;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赵靖伟;司汉武;林秀梅;;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3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4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5 朱进芳;;市民化视角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7期
6 卢宝蕊;;龙头企业的组织理念与新农村建设[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杨晓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需求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8 李睿;;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8期
9 吴云超;金彦平;;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耦合视角下的农民工就业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0年22期
10 曹德骏;张林超;傅善平;;我国比较管理研究的学科发展问题[J];比较管理;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维杰;;基于心理学方法论扩展性探索的心理学理论创新[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刘叶云;王思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时云;庄国波;王锐兰;;社会生态环境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心理契约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丁焕峰;;城镇有效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东省1978~2005年的实证[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6 胡娜;;当代艺术(文化)经济的研究视角[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刘根荣;;风险、能力、成本三重约束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机制[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8 张璇;;意溪镇民俗活动中潮州大锣鼓观众态度研究的思考——音乐心理学与民族音乐学双视角的研究个案设计[A];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丽娜;沈毅;;自我效能感测量的本土化探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二辑)[C];2011年
10 乔家君;吴娜琳;李德洗;;河南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2 熊鸿军;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郑剑;社会资本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伙林;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支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杨林霞;豫南X地非登记教会与乡村社会秩序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长莉;社会关系网络是当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和支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桂勇,陆德梅,朱国宏;社会网络、文化制度与求职行为:嵌入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华金·阿朗戈,黄为葳;移民研究的评析[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3期
4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5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年05期
6 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苏青,施国庆,余文学;水库移民置换安置方式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赵红英;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新移民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9 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职业获得途径及其影响因素[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10 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建华;;社会转型中女性的经济平等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1984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8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