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
本文选题:技术偏向程度 + 技术进步偏向指数 ; 参考:《当代经济科学》2015年02期
【摘要】:本文在给出技术偏向程度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研发及对外开放对其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利用我国工业行业国内研发及进口、出口、FDI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内研发、出口和FDI使得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即使得资本边际产出的提高多于劳动边际产出的提高,且国内研发的作用远大于出口和FDI的作用,而进口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将数据分为资本品行业组和非资本品行业组分别加以分析,发现资本品行业组国内研发和出口使得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进口与FDI使得技术进步偏向劳动,非资本品行业组的结果和分组之前的结果相差不大。结论是国内研发和对外开放均对技术进步偏向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degree of technological bia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domestic R & D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makes further use of domestic R & D, import and export FDI data of China's industrial industries to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estic R & D; Exports and FDI mak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ed towards capital, even if the marginal output of capital is more than the marginal output of labor, and the role of domestic R & D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exports and FDI, but impor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bia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data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capital goods industry group and non-capital goods industry group. It is found that domestic R & D and export of capital goods industry group mak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iased towards capital, import and FDI make technology progress biased towards labor. The results of the non-capital goods industry group were similar to those before the grouping. The conclusion is that domestic R & D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培正学院经济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技术进步偏向及其效应的统计测算与计量经济分析"(批准号13ATJ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统计测算方法研究”(批准号12YJA910001)的资助
【分类号】:F124.3;F12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2 张莉;李捷瑜;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3 雷钦礼;;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效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2期
4 雷钦礼;;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五七;聂鸣;;低碳转型视角的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1998—2010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2年10期
2 孔庆洋;;外资进入缩小了行业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制造业二位数子行业的证据[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2期
3 冯其云;;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我国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财经科学;2013年05期
4 周五七;;资本深化、所有制变革与中国工业碳排放[J];西部论坛;2013年03期
5 程云鹤;齐晓安;汪克亮;杨力;;区域技术差距视角下省际工业CO_2排放效率[J];系统工程;2013年03期
6 李晓华;;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6期
7 陈红蕾;翟婷婷;;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及失衡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7期
8 赵文哲;董丽霞;;人口结构、储蓄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向量自回归方法的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09期
9 刘佳;赵金金;于水仙;;中国旅游生态创新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3年09期
10 魏下海;董志强;刘愿;;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余壮雄;;近似因子模型的Panel单位根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3 刘雪燕;张晓峒;;非线性LSTAR模型中的单位根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4 史青青;费方域;朱微亮;;人口红利与房地产收益率的无关性[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5 高凌云;王洛林;;进口贸易与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6 李飞跃;;结构变迁与工资差距[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7 钟春平;徐长生;;产品种类扩大、质量提升及创造性破坏[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8 张莉;李捷瑜;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2期[C];2012年
9 姚树洁;韦开蕾;;中国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的互动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10 宋马林;吴杰;高玉强;张琳玲;宋峰;;中国入世以来的对外贸易与环保效率——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2)——第七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福霞;中国省际节能减排政策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2 陶君道;国际需求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杨洋;中国区域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周五七;碳排放约束的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勇;产业集聚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钟伟;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田珍;扩大农村内需:消费补贴制度安排与政策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9 李新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运行绩效及提升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李雪艳;中国要素收入分配导向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利战;转型期中国工业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刘信刚;我国工业能源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估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钦晓双;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存量测算[D];南京大学;2013年
4 沈健;中国要素替代弹性与有偏技术进步[D];南京大学;2013年
5 陈颖辉;中国劳动份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6 崔如慧;知识经济时代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及其收入效应[D];山东大学;2013年
7 李泉;要素集聚、价值转化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3年
8 杨朝远;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与低碳城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成秋明;中国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吴念;陕西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红叶;郝枫;;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9年02期
2 郑志国;;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1期
3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4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5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6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7 冯志轩;;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占比测算理论基础和方法的讨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J];经济学家;2012年03期
8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9 张新;蒋殿春;;中国经济的增长——GDP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10 任若恩;;中国GDP统计水分有多大——评两个估计中国GDP数据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燕黎;技术进步与网络经济[J];今日科技;2001年02期
2 刘阿男;技术进步与外贸发展[J];辽宁经济;2001年02期
3 常进雄;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肖新国;以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年07期
5 许彬;论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6 赵振华;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夏杰长;;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01年02期
8 梅学林;高速发展来自技术进步[J];中国奶牛;2002年05期
9 ;增强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进步[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06期
10 刘亚非;技术进步系统结构与功能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5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6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9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07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00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