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不经济与中小城镇的结构优化作用
本文选题:集聚不经济 + 人口集聚的外部性 ; 参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城市化建设中的集聚不经济现象日趋严重有其理论原因,主要是传统分析框架忽视了效率的形成有时是以消费效用的损失为代价的。通过构建分区的外部性分析框架,先分析了城市规模的过度扩张会给原有居民造成越来越严重的集聚不经济,这是城市应有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又基于差异性的集聚收益与成本函数框架分析了产业与人口集聚的不协调和就业与居住分离所产生的集聚不经济,尤其是盲目的低层次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有可能会对大城市的高级城市功能造成冲击。中小城镇的结构优化作用主要是空间上的资源配置与集聚结构优化和动态的结构优化。而以集聚经济与疏散状态资源利用的多维价值取向优势为两极,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小城镇在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henomenon of agglomera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its theoretical reasons, mainly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neglects the formation of efficiency sometim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loss of consumption utility. By constructing the externality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distri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at the excessive expansion of the city scale will caus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gglomeration diseconomy for the original residents,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es for the city to have the boundary.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sharmony between industry and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 agglomeration diseconomy caused by the separation of employment and residenc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function framework of agglomeration income and cost. Especially, the blind low-level industry and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may impact the high-class city function of the big city.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un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wns is mainly spati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dynamic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multi-dimensional value orientation of centralization economy and utilization of evacuation state resources as the two poles, the fun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wns i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can be better explained.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1BJY0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99.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雅莉;张明斗;;劳动力转移机制与城市化经济运行目标[J];财经科学;2012年06期
2 王德起;许菲菲;;基于问卷调查的北京市居民通勤状况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3 周江评;陈晓键;黄伟;于鹏;张纯;;中国中西部大城市的职住平衡与通勤效率——以西安为例[J];地理学报;2013年10期
4 石灵云;刘修岩;;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8年03期
5 赵力勃;许龙发;胡冰;李肇娥;应慧芳;郎益顺;李景会;王晋予;刘兰;;德国小城镇基础设施考察报告[J];建设科技;2009年16期
6 肖文;王平;;外部规模经济、拥挤效应与城市发展:一个新经济地理学城市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平红;王永培;;地方化经济与海岸带城市发展——基于DEA与GMM估计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08期
2 张明斗;王雅莉;;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包容性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0期
3 刘定惠;朱超洪;杨永春;;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我国城市通勤研究进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0期
4 张丽华;陈伟忠;林善浪;;我国制造业集聚经济动态性研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5 王雅莉;张明斗;;中国民生型城镇化的框架设计与优化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5期
6 陈旭;陶小马;;城市最优规模与劳动力实际工资率关系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J];财贸研究;2013年03期
7 赵晖;杨开忠;魏海涛;赵文yN;;北京城市职住空间重构及其通勤模式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3年08期
8 蔡寅寅;孙斌栋;;城市人口空间分散与经济增长——基于特大城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观察;2013年05期
9 周江评;陈晓键;黄伟;于鹏;张纯;;中国中西部大城市的职住平衡与通勤效率——以西安为例[J];地理学报;2013年10期
10 肖琛;陈雯;袁丰;李平星;;2000~2010年无锡市职住空间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铁柱;王孟霞;;城市就业居住空间的平衡测度及优化[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2 朱琛;孙姗珊;;城市不同居住区位群体就业可达性差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3 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4 杨皎平;张恒俊;金彦龙;;地理邻近与集群创新绩效:以集群生态位为调节变量[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张振龙;;基于职住平衡和通勤的苏州城市空间结构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4绿色交通、公交优先与综合交通体系[C];2014年
6 赵晖;凯;张德欣;赵文yN;;北京城市职住空间结构演变与通勤交通组织特征分析[A];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朱琛;孙姗珊;陈川;杨东援;;外围大型社区居民通勤与公交匹配状况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海涛;薛露露;;多中心城市格局下的交通规划—以青岛为例[A];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201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赵晖;凯;张德欣;赵文yN;;北京城市职住空间结构演变与通勤交通组织特征分析[A];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制度约束与中国城市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任少波;基于制度分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张德常;产业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武俊奎;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D];复旦大学;2012年
5 刘定惠;中国西部大城市过剩通勤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李静;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杨峥;基于财政分权视角的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8 崔小年;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韩跃;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0 阮洪文(NGUYEN HONG VAN);越南重点经济区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紫艳;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宁;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D];清华大学;2010年
3 徐肖和;多样化、专业化与长三角都市集聚经济[D];浙江大学;2009年
4 郑丽敏;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方文;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技术效率改进与技术前沿进步能否兼得?[D];复旦大学;2012年
6 余正科;中国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策略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邱健;基于通勤出行行为的城市通勤绿道设计探索[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8 赵凯;经济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曹乃铭;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郑蒙蒙;中心扩张型城市家庭通勤碳排放空间分布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繁瑜;房文斌;;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2 孟晓晨;吴静;沈凡卜;;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3 郑思齐;曹洋;;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决定机理和影响因素——对北京市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4 刘志林;张艳;柴彦威;;中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及其特征——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5 李强;李晓林;;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J];城市问题;2007年07期
6 孙斌栋;潘鑫;宁越敏;;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1期
7 孟斌;郑丽敏;于慧丽;;北京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8 刘望保;闫小培;方远平;曹小曙;;广州市过剩通勤的相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8年10期
9 孟斌;;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10 周素红;刘玉兰;;转型期广州城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的空间关系及其变迁[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越;奥地利中小城镇遍地开花[J];小城镇建设;2002年01期
2 夏自军;;析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郑州市中小城镇发展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3 夏自军;;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以郑州市中小城镇发展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聂思烟;关于建好中小城镇菜园子的几点意见[J];中国蔬菜;1991年04期
5 林锋;中小城镇:──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重点[J];浦东开发;2000年06期
6 田洪刚;;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杜建合;;稳流限压与无人值守——一种适宜中小城镇的新型供气模式探索[J];天然气技术;2007年05期
8 叶登;董立新;;中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7年S2期
9 夏自军;;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以郑州市中小城镇发展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曲鸿亮;;中小城镇建设尤其要凸显文化元素[J];学术评论;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荣;陈天明;;乡村中国与中小城镇城市化[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朱江涛;柴刚军;徐会夫;杨逸;;区域化新动力下的中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以香河县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3 傅细国;葛金先;覃昔宽;;湖南省中小城镇管道燃气工程供应模式探讨[A];中国城市燃气学会液化气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顾念祖;;试论我国中小城镇垃圾处理技术[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汉湖;白向玉;;生态工程技术在中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汉湖;白向玉;;生态工程技术在中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7 刘方;王幸锐;;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新技术[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曲士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智晓;杨蛟云;连宝良;刘龙志;;中小城镇高效低耗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小毛;梅立永;赖梅东;刘欢;李旭宁;;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应用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其仁;中小城镇有泡沫[N];中国财经报;2012年
2 广西师范学院 傅东平;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城镇建设[N];人民日报;2014年
3 高利;伊旗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小城镇[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杨乃芬;中小城镇建设需整体推进[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任丽梅;建议把中小城镇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重点[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蔡树淦;中小城镇的作用不可替代[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兰亚红;刘志:应加快扶持中小城镇[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8 高志民;何水法委员呼吁:重视三大民生问题促进中小城镇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3年
9 专栏作家、新华社主任记者 王立彬;中小城镇的现代化是要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10 修远;谁来管理中小城镇的学生“托管”?[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辰;中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王瑞兴;山西省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孙倩;苏北地区中小城镇工业化路径之思考[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4 苏妮;中小城镇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预处理调试运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汪超;黑龙江省中小城镇污水处理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马曦;三峡库区中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怀宁;中小城镇个性化测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晓芳;基于格式塔理论的关中小城镇传统街巷空间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王琦;陕西中小城镇防震减灾综合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威;珠三角地区中小城镇广场优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10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01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