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西北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6 20:15

  本文选题:新型城镇化 + 土地利用效益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以典型的西北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为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法计算其综合水平指数,结合耦合度、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耦合交互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1年兰州市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指数不断提高,上升幅度比较大,新型城镇化水平增长略快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始终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虽有上升态势,但程度一直偏低,属于严重失调阶段;作为土地稀缺的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够充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兰州市应积极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益,促进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Abstract]:Taking Lanzhou City, a typical northwest valley city, as an example, a new type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benefit is constructed, and its comprehensive level index is calculated by using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is combine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deeply analyzes the coupl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index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benefit in Lanzhou City from 2000 to 2011 was increasing, 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level increased slightly faster than that of land use benefit,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was always in the antagonistic stage. Although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has been on the rise, but the degree has been low, it is a serious imbalance stage. As a river valley city with scarce l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land w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 Lanzhou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benefit of land use, promote the rational layout and structure of urban land use, and the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1)
【分类号】:F299.27;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张燕;;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旅游资源区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2 武京涛;涂建军;阎晓;周艳;;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3 曾志伟;汤放华;易纯;宁启蒙;;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4 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5 周飞;陈士银;吴明发;钟来元;;湛江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演化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4期

6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7 牛晓春;杜忠潮;李同f;;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年02期

8 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张勇;;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以安徽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4年02期

9 张改素;丁志伟;胥亚男;王发曾;;河南省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研究——基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1期

10 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刘西涛;王炜;王德勇;;黑龙江省特色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3 杨国清;钟敏;刘欢;叶珊珊;;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4 李养兵;王丽;李伟涛;;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效益评价——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5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7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8 柏玲;唐艳玲;吴玉鸣;;广西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测度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俞金国;王丽华;;大连建成区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5期

10 牛媛媛;任志远;杨忍;;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张金兰;欧阳婷萍;朱照宇;吴翼;邱世藩;;1990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赵兵;;区域城市化与景观格局演变耦合性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周永广;温俊杰;;基于信息熵权TOPSIS法的城市商业街业态布局与竞争力研究——以杭州市河坊街和南宋御街为对比案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韩璐;谢俊奇;;RBF模型在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9 李惠梅;张安录;;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生态足迹影响的计量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肖红艳;成渝经济区重庆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爱梳;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许媛;西安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与效益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朱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德化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居凤云;福州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演化与协调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丽;长沙市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项伟;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柯贞;西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10 冯小杰;城市增长边界(UGBs)理论与应用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徽省建设厅赴浙江城镇化工作调研组;;浙江省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启示[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2 雷均;郑钦玉;张云兰;罗明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3 郭文强;安裕伦;刘世曦;;基于变异系数法的贵州省石漠化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4 黄成林;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省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张苗云,张迎,钱益跃;最优指标法在环境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2期

6 陈永国;;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基于新型工业化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7 曾万涛;;新型城市化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刘维新;;城乡一体视野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杨重光;;新型城市化是必由之路[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11期

10 欧名豪,李武艳,刘向南,谌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鄂川;柳州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朱志文;重庆市土地综合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张协嵩;闽侯县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强;王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J];科技信息;2012年27期

2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3 高宇;;关于河南新型城镇化理论与现实依据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年17期

4 刘建明;;新型城镇化工作解读[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年05期

5 李萍;;统筹城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财经科学;2012年12期

6 冯奎;;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12期

7 甘露;马振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观点综述[J];求知;2012年12期

8 王柄根;;新型城镇化猜想[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9 杨阳;;2013投资主题:新型城镇化[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10 刘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新思路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青军;;探索石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汤品森;曾鹏;;湖南新型城镇化之我见[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3 王发曾;;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任宗哲;;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5 孙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学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韦成功;胡翠萍;;新型城镇化下群众工作方法之探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军华;;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玫晓;郭心;;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莉;;马克思人本理念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变[N];郑州日报;2011年

2 中共河南省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建设新型城镇化社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解静怡;省社科院调研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N];鹤壁日报;2011年

4 记者 沙星海;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调研组莅平[N];平顶山日报;2011年

5 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郝二有;宣传工作如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鼓与呼[N];许昌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倾心倾力有声有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N];许昌日报;2011年

7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张通要求 强力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出台[N];湖北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N];益阳日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努力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N];哈密日报(汉);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梁前广;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付渊博;鹤壁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黄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探索[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永泽;济南市新型城镇化重点地域产业园区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27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027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e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