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V模型的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共生系统共生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群 + 物流 ; 参考:《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05期
【摘要】:本文应用共生理论分析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并构建了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共生系统的结构概念模型。基于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共生系统分析,运用L-V模型理论,建立了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共生L-V模型,包括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偏利共生模型与互惠共生模型。基于模型稳定均衡点条件分析结果,建议增强物流与经济共生单元的共生能力;提升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如优化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制定物流服务标准体系;优化共生系统共生环境,如政治、市场、科技和人才等环境;促进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共生发展。
[Abstract]:This paper applies symbiosis theory to analyze the symbiotic system of logistics and economy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cluding symbiotic unit, symbiotic environment, symbiotic model, and constructs the structure conceptual model of logistics and economic symbiotic syste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logistics and economic symbiotic system, the L-V model of urban agglomeration logistics and economic symbiosi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L-V model theory, including the symbiotic model of urban agglomeration logistics and economic partial benefit and the symbiotic model of mutual benefi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model stability equilibrium point analysis, it is suggested to enhance the symbiotic capability of logistics and economic symbiotic unit, to enhance symbiotic interface of symbiotic system, such as optimizing urban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establishing logistics service standard system. Optimize symbiotic environment, such as politics, mark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promote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and economy in urban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崛起与构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生能力研究”(12BJL082)
【分类号】:F259.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庞博慧;郭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演化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2 张智光;;林业生态安全的共生耦合测度模型与判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3 刘浩;产业间共生网络的演化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凌云;区域物流多主体系统的演化与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湘林;;农村体育的结构类型与发展模式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2 弓志刚;李亚楠;;山西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整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3 马远军;张小林;;城市群竞争与共生的时空机理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4 肖东生;石青;;基于共生理论的湖南“3+5”城市群区域合作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5 朱合娟;班倩倩;孙红玲;;基于共生理论的长江三峡旅行社的集群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年10期
6 尤利平;;中原经济区物流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博弈分析[J];全国商情;2014年02期
7 罗庆;李小建;;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户群发展研究——以河南省孟寨村农户群为例[J];经济经纬;2010年02期
8 吴国华;马时春;;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园区发展策略研究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2期
9 何自力;徐学军;;一个银企关系共生界面测评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来自广东地区的实证[J];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04期
10 陈天麟;;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初探[J];北方环境;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海佳;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小鹏;生态工业园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及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周红;基于生态学的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王进富;城市投资品顾客价值评价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杨鹏;城乡结合部民间物流仓储的社会经济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8 蒋慧杰;中国工程咨询业群落企业共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薛明陆;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曾伟鹏;区位优势与临港产业集聚[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慕瑾;基于DEA的陕西省物流业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国华;;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及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鄢飞;董千里;;物流网络的协同效应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杨志梁;张雷;程晓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周泰;王亚玲;;基于模糊物元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学工;论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张强;余英姿;黎建强;;Ant Colony System for a Fuzzy Adjacent Multiple-Level Warehouse Layout Problem[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2006年04期
7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6期
8 陈伟民,蒋华园;城市规模效益及其发展政策[J];财经科学;2000年04期
9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10 陈群元;宋玉祥;喻定权;;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况漠;基于TEB演化机制的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张圣忠;物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4 佟金萍;基于CAS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王春才;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6 刘志迎;基于效率理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刘天东;城际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杨春河;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吕美晔;我国蔬菜产业链组织模式与组织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山清,张晓英;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4年09期
2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3 林先扬,陈忠暖;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4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乔爱书;打造大城市群 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J];理论建设;2004年06期
6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7 李英杰;加快建设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9期
8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9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王华昌;;中原城市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部崛起·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刘静玉;王发曾;;基于成长三角整合模式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地域整合[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书;3+5:城市群应打文化经济牌[N];湖南经济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姜欣蔚;引入“精明增长理念” 实现城市有序发展[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韩劲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提速”[N];济南日报;2007年
4 罗云毅;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误区[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N];中国人口报;2009年
6 郭启;四大城市群领跑中部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孙达佳;银行业大力支持太原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太原日报;2011年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邓江年;面向21世纪 建设新型城市群[N];南方日报;2011年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朱葛茂;城市群对县域房地产的影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10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理研究员 陈兴江;世界最大城市群在我国必将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4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6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龚果;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玮;聚集经济视角下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睿;西部重点地带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双;中原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媛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和优化调整[D];河南大学;2010年
7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霍向东;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甄延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雒海潮;交通网络扩展与城市群形成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7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027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