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变动
本文选题:土地流转 + 流转模式 ; 参考:《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摘要】: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对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有着根本不同的影响。在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流转基于村庄中的互惠关系展开,得益于此,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耕地规模得以扩大,并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家计生活的改善;在以资本为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向资本集中,土地流转的互惠机制瓦解,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不仅退出了村庄中的土地流转市场,也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劳动,从而在整体上处于"半失业"状态,家计生活陷入贫困。因此,土地流转的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到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利益,选择真正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土地流转模式。
[Abstract]:Different types of land circula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middle-aged and aged labor force. In the mode of spontaneous land transfer among farmers, the land transfer is based on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in the village. Thanks to this, the cultivated land scale of the ru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abor force can be expanded, and the full employment of the labor forc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amily life have been realized. Under the pattern of large-scale land transfer with capital as the leading factor, the land is concentrated into capital, and the reciprocal mechanism of land circulation is disintegrated. The ru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abor force not only withdrew from the land circulation market in the village, but also gradually withdrew from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abor. Thus in the overall state of "half-unemployment", family life into poverty. Therefore, the system design of land circulation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rests of the ru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labor force, and choose the land transfer mode that is really suitable for the rural reality of China and provides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KS037)
【分类号】:F321.1;F2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华;;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阶层的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2 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年02期
3 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年11期
4 黄贤金,尼克·哈瑞柯,鲁尔特·卢本,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理分析[J];江海学刊;2001年02期
5 赵阳;;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相关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2期
6 杨国玉;郝秀英;;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思考[J];经济问题;2005年12期
7 张忠根,黄祖辉;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J];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05期
8 黄宗智;高原;彭玉生;;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中国的农业发展[J];开放时代;2012年03期
9 郭亮;;资本下乡与山林流转 来自湖北S镇的经验[J];社会;2011年03期
10 王德福;;农地流转模式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一个阶层分析的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凌丰;顾锋;;投入产出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关键因素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2 黄卫红;;我国农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3 王春霞;刘胜;杨庆媛;;土地集约经营的经济学原理及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4 徐宏峰;;基于新农村建设农业规模经营可复制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5 宫力平;王玉芳;;我国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的必然性和渐进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6 杨培源;;我国农业功能拓展的多重约束与历史机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7 许颜杰;马维鸽;;民国以来的乡村发展理论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8 吴春梅;孙军;庄蕾;;关于经济薄弱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探讨——以江苏省委驻涟水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9 周陶;范轶玲;;我国农地流转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10 刘淑春;;中国农地产权改革模式比较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尚蒲;罗必良;郑茱馨;;预期收益、资产专用性与农地流转:来自广东省的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洪辉;;绿荷塘村的垃圾问题及治理对策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官锡强;;现代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城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缺陷及创新思路[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4 王海燕;濮励杰;;土地细碎化问题研究浅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贺振华;;农户的外出行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的可能改进[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覃琼霞;江涛;;市场化取向与市场结构:一个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框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乐;;失地农民的就业选择——以厦门市同安工业集中区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袁玲玲;;贵州农村农地流转问题研究[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谷松;;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10 孙自铎;;浅析农地集中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影响、原因及对策[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祥琪;我国征地补偿机制及其完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梁巧;合作社对农户生产效益和规模效率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5 周江梅;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制保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新;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群体冲突[D];吉林大学;2011年
8 郑翔;中国房地产开发用地政府管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学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侃;不同类型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绍华;广州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平平;农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梁竞;都安县岩溶区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胡荣鑫;农地家庭经营法权关系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志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民法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俞琳洁;无锡市失地农民的安置与保障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高淦;枣庄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赵艳波;黑龙江省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秀玲;农业小规模经营与交易成本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2 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3 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J];读书;2006年10期
4 赵阳;王宾;王明昊;;农民对土地承包与流转的看法和意愿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06年12期
5 朱启臻;李洁;;农村劳动力流失与新农村建设[J];调研世界;2007年10期
6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管理世界;1995年03期
7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下)——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管理世界;1995年04期
8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9 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10 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2 陈许华;[N];农民日报;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清霞;浙江省老年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和开发策略[J];西北人口;1999年04期
2 王因为 ,刘赤丹;社区服务保障与老年劳动力资源[J];城市问题;1990年05期
3 陈宇学;石霞;;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就业影响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15期
4 沈德仁;老有所为与发展新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5 天津市民政学会、天津市和平区民政局、天津市和平区老龄委、天津市社会学学会联合调研组;天津市和平区老年人及老龄工作状况调查[J];社会工作研究;1995年04期
6 尹鲁生,孙惠芬;中国职工博士化问答录[J];新疆社会经济;1996年02期
7 杨雪;欧盟国家就业率变化及相关政策对其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2年06期
8 新馨;美国老年学协会2001年年会在芝加哥举行[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Philip Taylor;;欧洲老年劳动力公共政策和工作场所政策的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陶立群;;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石霞;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亟需重视[N];学习时报;2012年
2 石霞;中老年劳动力就业问题亟需重视[N];烟台日报;2012年
3 卿石松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积极老龄化与老年劳动力就业战略选择[N];中国社会报;2012年
4 石霞;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应当关注[N];学习时报;2011年
5 王振华;老年人在美国成“新宠”[N];中国审计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锦泉;农村老年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29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02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