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路径下推动西部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本文选题:西部 + 新型城镇化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了实现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走低碳发展路径,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可靠模式。文章在分析了西部城市群低碳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对产生此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经济规模是影响能源消费碳排量程度最深的因素这一结果。最后针对原因提出加大城乡规划的引导作用;创新地方政府考评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体制;倡导低碳化生活方式等合理建议。
[Abstrac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to take the new way of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emphasiz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is a reliable mode of long-te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urbanization in the western urban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by using the STIRPAT model,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cale of urban econom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guiding rol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nova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advocating the low-carbon lifestyle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宜宾学院经济研究所;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4SA0121)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承红;;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2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年12期
3 唐娅娇;谭丹;;长株潭城市群推进低碳城镇化的思考[J];经济地理;2011年05期
4 刘扬;陈怀录;陈冲;;西部城市低碳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11年02期
5 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文辉;王大伟;;以新型城镇化促进绿色能源消费[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16期
7 孙晓冰;;山东省低碳生态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根尧;王晓琳;;以低碳思想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2 王晓岭;武春友;;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来自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3 范进;赵定涛;洪进;;消费排放权交易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源自实验经济学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3期
4 刘荣增;李蕾;;近十年我国城市规划的演进与展望[J];城市;2013年05期
5 徐文珍;谢怀建;;城市道路生态品质提升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8期
6 王亚力;彭保发;熊建新;张慧;;环洞庭湖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子[J];地理研究;2013年10期
7 刘灿;敬尉;唐志远;;“两型社会”视域下湘潭市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J];城市;2013年10期
8 金淑婷;石培基;李博;魏伟;;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水资源控制下①武威市城市发展模式[J];干旱区地理;2013年05期
9 张优智;党兴华;;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非线性动态关系研究[J];城市问题;2013年10期
10 于洋;陈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比较优势的战略思考——以华北地区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武晓红;耿红;;山西省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初探[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推动低碳城市集群健康转型——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建设[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5 谢欣梅;;北京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实施探索评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6 曾昭法;左杰;;中国省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空问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韩永伟;王宝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付山;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衰退风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范进;基于个人碳交易行为模型的电力消费选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云;国际碳排放交易与中国排放权出口规模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馨;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生存现状的多维视角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王萱;中国碳生产率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洪波;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刘兴民;绿色生态城区运营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9 赵建华;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戴小文;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支撑要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蕊;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童;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石悦;常规公交低碳发展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唐洁;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5 杜蓉;西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程奎;基于循环经济的包钢集团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7 周兴华;我国城市增长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李青;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环境压力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仕龙;绿色信贷支持低碳经济的障碍因素调研[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刘志超;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贵文;杨建伟;邓恂;;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5期
2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3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4 蒋时节;周俐;景政基;;分类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及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5 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6 张雷;朱守先;;现代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进初探——中外发展研究对比[J];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7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8 周玉波;李小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与“两型社会”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9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10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洋;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强;王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J];科技信息;2012年27期
2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3 高宇;;关于河南新型城镇化理论与现实依据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年17期
4 刘建明;;新型城镇化工作解读[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年05期
5 李萍;;统筹城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J];财经科学;2012年12期
6 冯奎;;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12期
7 甘露;马振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转型”观点综述[J];求知;2012年12期
8 王柄根;;新型城镇化猜想[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9 杨阳;;2013投资主题:新型城镇化[J];股市动态分析;2012年52期
10 刘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新思路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青军;;探索石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汤品森;曾鹏;;湖南新型城镇化之我见[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3 王发曾;;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任宗哲;;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5 孙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学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韦成功;胡翠萍;;新型城镇化下群众工作方法之探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军华;;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玫晓;郭心;;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莉;;马克思人本理念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性转变[N];郑州日报;2011年
2 中共河南省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 舒庆;建设新型城镇化社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解静怡;省社科院调研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N];鹤壁日报;2011年
4 记者 沙星海;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调研组莅平[N];平顶山日报;2011年
5 禹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郝二有;宣传工作如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鼓与呼[N];许昌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倾心倾力有声有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N];许昌日报;2011年
7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张通要求 强力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贵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出台[N];湖北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N];益阳日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努力在全疆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N];哈密日报(汉);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梁前广;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付渊博;鹤壁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黄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探索[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王永泽;济南市新型城镇化重点地域产业园区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93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09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