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内生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方式与收入分配:一个新兴古典框架

发布时间:2018-07-06 08:49

  本文选题:内生比较优势 + 交易效率 ; 参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年02期


【摘要】:现有理论重点关注国际贸易的基础、结构及结果,而忽视了对国际贸易主体在哪里、为什么在那里以及国际贸易服务由谁提供、为什么由其提供的国际贸易空间嵌入方式研究。文章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内生比较优势、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劳动分工结构的演进,进而对国际贸易方式变迁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的动态变化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选择劳动分工模式的根本动力,分工模式的演进伴随着国际贸易方式由独立式向嵌入式演进的初期萌芽、形成发展到全面拓展跃迁。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仅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效应,而且具有缩小贸易各方收入差距的分配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内生比较优势与交易效率优势是推动特大型市场集聚区向全球网货中心、贸易中心及信息发布中心升级的有效路径。
[Abstract]:The existing theories focus on the basis, structure and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hile ignoring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patial embedding mode provided by the main bo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hy and who provid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 Using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evolution of endogen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to the division of labor structure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n to 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path of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 It is found that the dynamic change of endogen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advantage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for the buyers and seller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choose the division of labor model. The evolu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mode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 from independent to embedded evolution of the initial germination, forming and developing to the overall expansion of the transition.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is process not only has the effect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rade parties. Making full use of endogen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advantag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super large market agglomeration area to global network goods center, trade center and information publishing center.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专业化中间商理论的市场采购型国际贸易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从专业市场聚爆到区际分式协作的分析路径”(713032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专业市场分化重构机制与转型提升研究”(71173196)
【分类号】:F74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琦;张二震;;比较利益理论再探讨——与杨小凯、张永生先生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露;;论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2 王娟;蒋志辉;马爱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跨省转移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3 张斐;严志强;韦燕飞;;广西区域粮食生产特征及其优势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4 袁力;;多元功能视阈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新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5 占金刚;詹满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超边际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6 潘琪;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7 晏智杰;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及其教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8 郝志军;;模块化与我国轨道运输装备的技术创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亚青;祖健;;体育旅游开发的创新性环境优化模型——以上海市闵行区体育旅游开发为例[J];北方经济;2009年12期

10 赵伟;服装外贸出口体制的探讨[J];北京纺织;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蕙馨;冯文娜;;中间性组织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及有效规模研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袁根根;;多元目标约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关付新;;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制度含义与组织形式[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燕群;徐建华;;基于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蕙馨;;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6 苏迅;干飞;;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研究综述[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7 徐虹;林钟高;吴玉莲;;分工、控制权配置与内部控制效率研究[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玉罡;;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并购的超边际分析与实证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广亮;张屹山;;第三十四章 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3卷)[C];2002年

10 汪其昌;;信义义务在英美金融监管中的运用[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耿松涛;公共企业经营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袁忠贤;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玉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旭;朝阳市服务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海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益坚;出口退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持效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庆凤;江山市木材工业发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孟芸;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赵科峰;株洲市X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代月玲;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与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曾治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公共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韩娟;模块化生产实现的组织架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燕;;基于网络经济简析我国企业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0年26期

2 史如;;对外贸易业务知识讲座 第五讲 各种不同的国际贸易方式[J];家具;1995年05期

3 胡涵景;张荫芬;;《国际贸易方式代码》国家标准的研制与修订[J];世界标准信息;2008年02期

4 李艳芳;;我国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11期

5 王谛;;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0年07期

6 刘会;国际贸易方式种种[J];机电信息;1995年03期

7 陈茹;;试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8 李俊江;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J];财贸经济;2000年09期

9 郑佳;;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危旭芳;电子商务对我国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挑战[J];商业研究;2002年2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陈勇;让外贸小企业一步跨越中间环节[N];杭州日报;2011年

2 ;给力“十二五”多视点纵观区域电子商务[N];国际商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关勇;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02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102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a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