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城市体系规模分布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4 11:06
【摘要】: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最近邻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年~2011年间全国前300位城市的规模分布与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并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中国前300位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规模结构指数Q值总体上呈现出"下降—上升—波动"的三阶段变化特征,说明人口集中与分散的各种驱动力量相互交织。(2)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各年城市空间分布的R统计值虽然有较大的波动,但均远小于1,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模式,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发展战略深刻影响着城市体系的发展及其空间分布。(3)在1985年~2011年间,我国前300位城市的规模分布指数Q和空间分布指数R之间的变化趋势有着很大的一致性,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意味着城市在谋划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主观的积极作为,还需考虑到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充分利用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来强化自身发展。
[Abstract]:By using the law of location-scale and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evolution of scal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300 cities in China from 1985 to 2011, and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by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distribution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 the top 300 cities in China accords with the law of order and scale. From the trend of change over the years, the Q value of scale structure index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cending, rising and fluctuating" in genera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various driving forces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are intertwined. (2) from the view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 Although the R statistics of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fluctuate greatly in each year, they are all far less than 1, showing an obvious pattern of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Regional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3) during 1985 and 2011, There is a great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scale distribution index Q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dex R of the top 300 cities in China,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re is a two-way causality between the scal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urban system. It means that citie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ir own subjective positive action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other cities around them,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spatial connections between cities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4XGL47) 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人才创新项目(2014KQNCX151;2014WQNCX109)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的基本特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3期

2 刘继生,陈彦光;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地理科学;2000年02期

3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4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5 谈明洪,吕昌河;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6 刘妙龙;陈雨;陈鹏;陈捷;;基于等级钟理论的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演化特征[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7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8 宋伟;李秀伟;修春亮;;基于航空客流的中国城市层级结构分析[J];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9 王茂军;曹广忠;赵群毅;杨雪春;;基于距离与规模的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J];地理研究;2010年07期

10 孙在宏;袁源;王亚华;张小林;;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与异速生长特征[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永利;胡锡健;;四川农业总产值的预测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2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3 陆宇明;梁贤;陈忠林;莫彬;李正艳;隆国锋;;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4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5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6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7 金志庚;阳树英;欧阳锴;;近郊和远郊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8 欧阳晓莹,柯长青;南京城市圈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陈明星;查良松;沈非;;安徽省城市规模结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周一星;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彭雪辉,王德,顾文选;城市化率指标的本质与合理目标进度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3期

3 张锦宗;朱瑜馨;曹秀婷;;1990-2004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4 赵岑;冯长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相互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5 张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体系的演变[J];城市规划;2001年04期

6 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7 周一星,于海波;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一)[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8 王法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研究[J];城市问题;1989年01期

9 顾朝林;庞海峰;;中国城市集聚区的演化过程[J];城市问题;2007年09期

10 赵永革;世纪之交的重大话题——我国耕地、粮食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J];城市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片面引导农民进入小城镇将扭曲中国城市体系发育[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40期

2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体系时空演化的广义维数分析——刻划城市资源分享空间的理论基础、计算方法与应用实例[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3 温长生;广西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创新[J];热带地理;2005年01期

4 樊新生;;河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调控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刘耀彬;;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1期

6 杨德云;;基于分形理论的广西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7 陈延斌;李永;王厚军;宋忠伟;;基于分形理论的山东省城市体系非线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10期

8 顾朝林;;2020年国家城市体系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9年06期

9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体系的建立及特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8期

10 吴轶群;;清代伊犁城市体系变迁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湖北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发展机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顾朝林;;2020年国家城市体系展望[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Sako Musterd;;欧洲城市体系的不平等性的表现、影响和反应(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周璇;;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市网络——德国城市体系探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5 赖淑瑾;姚颂恩;;福建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林元兴;;建构健全的城市体系以抑制城市蔓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8 Tae Myung KIM;;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方性城市发展问题和困境:以韩国大田市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9 张宝通;;大手笔构建大西安与大关中城市体系[A];2005年经济体制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陈阳;;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演化研究——基于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水林;连城完善城市体系建设[N];闽西日报;2007年

2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 熊文;全面展示和准确把握广西城市体系的发展[N];南宁日报;2010年

3 广东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张浩然;优化重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记者 沈谦 实习记者 赵雪;我省发布《陕西省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总体要求》[N];陕西日报;2014年

5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徐剑锋;优化浙江城市体系[N];浙江日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杨舸;构建合理城市体系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顾宝昌;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体系[N];光明日报;2006年

8 王开明;构建海西城市体系[N];福建日报;2006年

9 上海社会科学院 郁鸿胜;重视城市体系对城市群政策制定的影响[N];国际金融报;2005年

10 何书彬;中国城市发展挑战世界城市体系[N];厦门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皮亚彬;集聚、扩散与城市体系[D];南开大学;2014年

3 石林;吉林省城市化效率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湖平;湖南省城市体系的结构演变及结构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伍业春;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王建军;山东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晖;基于分形理论的陕西省城市体系规模的优化与仿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许娜;江苏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6 赵阿锋;陕西省城市层级体系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袁源;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城市体系时空演化测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苏伟豪;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9 张倩宇;都市圈城市体系发展及演化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闫卫阳;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21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121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1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