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园区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时空关系及其路径
[Abstract]:The industrial park and the city are the important space node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and their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benig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function orient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ystem system and the type of factor aggregation in the park and the city, but it is constantly adjusted and adapted to the garden city.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k and the city and its evolution tre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rk and the city has fou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ype, the border development type adjacent type, the embedded development type of integration three kinds of spa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k and the city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The four ways to guid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garden city are to guid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space of the park and the city, the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interaction of the garden cit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lements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of the garden city,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accelerate th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of the garden cit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构建研究”(13BJL0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机制研究”(10BSK029) 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区域产业链培育与优化研究”(14JHQ021)
【分类号】:F127;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2 张艳;;开发区空间拓展与城市空间重构——苏锡常的实证分析与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1期
3 袁新国;王兴平;滕珊珊;黎智辉;;长三角开发区再开发模式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6期
4 方创琳,黄金川;高科技园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生态调控[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5 郑国;邱士可;;转型期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以北京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6期
6 温锋华;沈体雁;;园区系统规划:转型时期的产业园区智慧发展之道[J];规划师;2011年09期
7 MalcolmParry;Eulian Roberts;许景;刘伟奇;王兴平;;科技园在英国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战略框架中的作用[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8 袁新国;王兴平;滕珊珊;;再开发背景下开发区空间形态的转型[J];城市问题;2013年05期
9 王雄昌;;我国开发区转型的机制与动力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10期
10 郑国;;基于政策视角的中国开发区生命周期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平辉;郝晋珉;;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演化的关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黄泓;国内外园区发展及重庆北部新区的借鉴[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3 孙婷婷;林涛;;城市工业开发区的同质化及其破解策略——以上海市级开发区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5期
4 夏颖;李敏;;浅谈新建城市区域空间形态的设计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5 于丰;;出口加工区改造的模型分析与方案[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6 张海燕;马仁锋;袁新敏;;长三角大学科技园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特征与问题研究——兼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创新;2010年02期
7 徐秋实;;开发区建设的时序性分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吕卫国;;转型期南京市制造业郊区化及区位选择[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9 李琦;群机制对我国城市开发区经营管理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4期
10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开发区发展对我国城市位序结构的影响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海贤;;转型驱动下的开发区重构——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新捷;;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转型的一些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郝寿义;徐刚;武晓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演变[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冯东海;陈栋;徐艺诵;陈怀录;;浅谈甘肃省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庆城开发区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周瑾;张勇;;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连市旅顺口区龙王塘街道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郭杰;杨永春;;转型期成都城市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温锋华;吕迪;;转型期我国养老产业基地系统规划模式研究——以河南南阳麒麟湖区域系统规划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8 潘斌;陆嘉;;基于转型的大都市区空间关系解析[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9 梁晶;罗小龙;;基于企业家城市理论的高新区发展与转型研究——以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转型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于倩倩;万艳华;;产城互动模式及规划对策研究——以永安北部工业城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林略;内陆保税港区保税收益分析及其国际物流通道构建[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中德;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田永英;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D];天津大学;2010年
8 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王战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文梅;福州市开发区与城市结构演化关系及协同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津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林铺地景观设计韵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明苹;新城市时代中国特大城市空间重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瑾;郴州市永兴县工业集聚区对县域小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艳;开发区建设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纲彪;“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王华;工业先导型新城空间成长及规划优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王文超;行政性分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10 叶雷;基于供需分析的城市开发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孔坚,黄国平;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与生态规划——以广东省南海信息产业园为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2 康雯琴,丁金宏;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6期
3 杨东峰;殷成志;史永亮;;从沿海开发区到外向型工业新城——199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大城市开发区到新城转型发展现象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6期
4 郑静;城市开发区发展的生命周期——兼论广州开发区现状及其持续发展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1期
5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6 方煜,王泽坚;山、城、海多元生态的共生——深圳市沙头角海滨区详细蓝图及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7 李翅;整体意象·地域特色·生态环境——南宁民族大道凤岭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8 鲍海君,徐建春,郑升;长江三角洲“硅湖”构建与布局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9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10 于涛方,吴志强,蔚芳;“战略转折点”与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研究——以济南章丘战略研究为实证[J];城市规划;200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魏后凯;[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素琼;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以福州市仓山区、晋安区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敬龙;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3 刘洁;城市边缘区适宜发展模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晋秀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扩展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6期
5 何彬;机遇关注边缘——浅析大型主题活动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影响[J];规划师;2002年04期
6 瞿伟;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隆少秋;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以广州增城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8 吕传廷,曹小曙,徐旭;城市边缘区生态隔离机制探讨[J];人文地理;2004年06期
9 钱紫华,陈晓键;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3期
10 谢瑾岚;城市边缘区耕地非农流转的驱动因素及保护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鹰;张新长;康停军;赵元;;基于多准则判断的城市边缘区界定及其特征分析[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轩明飞;;“城市边缘区”:中国城市化的软肋[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戴宾;杨建;;城市边缘区与统筹城乡发展[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蔡栋;李满春;陈振杰;魏巍;胡伟;;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韩勇;梅昀;;武汉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6 杨红伟;;北美、东亚等地区城市边缘区增长及其启示[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缪杨兵;刘涛;曹广忠;;基于经济活动的城市边缘区空间划分方法探讨——以北京中心城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范凌云;;苏锡常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生态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娟;;上海城市边缘区的开发特征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严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间特征——以北京昌平区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铁平;城市建设中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之我见[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刘瑞江;城市边缘区社会问题及对策[N];乌海日报;2012年
3 秋风;打破城市政府对城市化的垄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4 本报记者 刘月月;在城市边缘,何去何从?[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邵德华;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边缘区空间的影响[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魏伟 未闻;大城市的未来在城边[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冯雁军;让城市“精明增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陈玉光;建设大青岛都市圈 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N];青岛日报;2012年
9 蔡玉高 李建光 曹盛洁 刘长杰;40个城市争建CBD 符合条件只有13个[N];广东建设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孙巡;城市规划专家话说城市“精明增长”[N];新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薛凌;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周捷;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闵捷;农地城市流转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高魏;农地城市流转供给与需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乔荣锋;农地城市流转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天勇;我国城市商圈生态演进规律及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黄烈佳;农地城市流转及其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9 宋敏;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性与社会理性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肖亮;城市休闲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丽;福州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变及类型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阳炼;长株潭城市边缘区演化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刚;芜湖市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利军;我国城市边缘区公共管理体系的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侯超;城市边缘区村庄改造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苗玉生;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帅兵;城边村建设与城乡统筹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8 刘娟;现代城市战场环境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9 潘涛;郑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薛军;结合自然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60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16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