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非正规就业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正规化政策的合理性

发布时间:2018-08-14 13:02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把劳动力市场的正规化作为政策目标,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主观幸福感角度对这一目标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发现:(1)非正规就业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主观幸福感;(2)以养老保险覆盖率作为非正规就业的工具变量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估计表明就业保护水平越低,劳动者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主观幸福感越低;(3)分样本估计还发现,非正规就业市场上更加严重的性别歧视使得女性幸福感损失更大,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得非正规就业者就如何有效应对生活的各种风险难以做出准确预期,进而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而具有国家职业标准的资格认证则可以降低非正规就业带来的幸福感损失。因此,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是一个较为恰当的政策目标。为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通过提高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减少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增强就业稳定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gards the regulariz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as the policy objective. Based on the (CGSS) data of China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in 2006,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go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Empirical study found that: (1) informal employ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workers; (2) the pension insurance coverage as a tool variable of informal employment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endogenous problem. The bivariate ordered Probit model estimated that the lower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protection, 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the lower subjective well-being. (3) the subsample estimation also found that, Greater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informal job market has led to greater loss of happiness for women, and income instability has made it difficult for informal workers to make accurate predictions on how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the risks to their lives. In tur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will be reduced, and the loss of happiness caused by informal employment can be reduced by certification with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regularization of the labour market is a more appropriate policy objective. To this e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its intervention in the labour market, increase the social insurance coverage of informal workers, reduc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labour market, and enhance employment stability.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JY013) 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 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5R0055)的资助
【分类号】: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铭;王亦琳;潘慧;杨真真;;政府干预与企业家满意度——以广西柳州为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2 罗楚亮;;经济转型、非正规就业与城镇增长的穷人受益性[J];管理世界;2008年10期

3 何立新;潘春阳;;破解中国的“Easterlin悖论”:收入差距、机会不均与居民幸福感[J];管理世界;2011年08期

4 胡洪曙;鲁元平;;公共支出与农民主观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10期

5 陈刚;李树;;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政府质量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8期

6 李雪;钱晓烨;迟巍;;职业资格认证能提高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吗?——对职业资格认证收入效应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年09期

7 陈淮;非正规就业:战略与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8 苏中兴;曾湘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工人技能水平和收入效应——来自5家制造型企业21个生产车间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9 蔡f ;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年02期

10 罗楚亮;;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卓;吕红;;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刘春怡;;城市低保群体社会融入的构建与实践[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3 吴要武;赵泉;;“China's Jobless Growth” Is a Myth[J];China Economist;2007年03期

4 屈小博;;城市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贡献——基于收入不平等的分解[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5 罗楚亮;;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6 陈宗胜;马草原;;城镇居民收入差别“阶梯型”变动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2年06期

7 林江;周少君;魏万青;;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J];财贸经济;2012年05期

8 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李樱gU;试论我国就业市场化及其发展困境[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温杰;韩德超;;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刚;李树;;管制、腐败与幸福——来自CGSS(2006)的经验证据[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肖永泼;;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意愿[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敖翔;;住房权对家庭消费、储蓄和主幸福感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A];第五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黄嘉文;;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05的数据分析[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5 罗楚亮;;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3期(总第21期)[C];2006年

6 宋丽娜;Simon Appleton;;对中国当前城市社会稳定性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7 王韬;鲁元平;;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8 伍如昕;;谁更幸福?——代际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9 郝辰杰;陈宸;李震;;非正规视野下城市地铁站点周边早市空间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春怡;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米健;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李芸达;产权制度、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投资效率[D];南京大学;2011年

5 孙睿君;我国就业保护法律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柴国俊;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潘春阳;中国的机会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鲁元平;中国“幸福—收入之谜”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姚宇;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意丽;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众幸福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宝真;政治联系和家族企业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高倩;乡村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青青;收入与幸福感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5 徐彤;户籍身份与居民幸福感[D];复旦大学;2011年

6 吴彬;返乡农民工就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胡雪;促进我国灵活就业的制度环境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8 李星;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黄羽翼;河南中小企业就业吸纳问题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1年

10 陈华;两性微观教育收益差异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小博;;城市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贡献——基于收入不平等的分解[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2 常进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J];财经研究;2003年12期

3 冯星光;张晓静;;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规模变动相关性研究——来自北京市城市居民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06年04期

4 罗楚亮;;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5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6 张华初;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J];管理世界;2002年11期

7 史耀疆;崔瑜;;公民公平观及其对社会公平评价和生活满意度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8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9 陆铭;王亦琳;潘慧;杨真真;;政府干预与企业家满意度——以广西柳州为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10 何立新;潘春阳;;破解中国的“Easterlin悖论”:收入差距、机会不均与居民幸福感[J];管理世界;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毅红;;让非正规就业也很体面[J];中国财政;2004年08期

2 蔡玲;曾伟;;试析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J];甘肃农业;2006年03期

3 申晓梅;;非正规就业的保障制度创新[J];中国劳动;2006年02期

4 贾宁;;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非正规就业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6年02期

5 金一虹;;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顾栋;;关于非正规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重庆行政;2006年02期

7 韩建南;;非正规就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J];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胡君;房兆侠;;推进廊坊市非正规就业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6年07期

9 陈呈频;许紫岳;施祺方;;促进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制度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0 马广博;;安徽省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对策[J];金融经济;200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2 ;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好咨询课题——“非正规就业的国内外比较及上海对策研究”课题简介[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3 薛德升;方逸涵;;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丁小翠;;试析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困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5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冯小茹;;非正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8 谢妍翰;;大城市“城中村”女性非正规就业[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素青;规范发展非正规就业[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实习生 刘丹萍 记者 姜艳;未来3年我省非正规就业可创造岗位650万[N];河北日报;2009年

3 记者肖兰;促进非正规就业 破解“就业难”[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4 米文蕾 袁晨;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审计报;2010年

5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文树勋;非正规就业:破解就业难题的新途径[N];学习时报;2010年

6 省社科院 童凤莉;积极拓展非正规就业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0年

7 湖南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肖万春 豆小红;加强非正规就业者权益的制度保护[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8 任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非正规就业发展与社会政策[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宜宇;吴要武:城市非正规就业与“转折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记者 李蕾;2600多家非正规就业组织转“正”[N];解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燕晓飞;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唐斌尧;中国转型期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的福利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袁霓;中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4 黄苏萍;东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非正规就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胡凤霞;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静;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于淼;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3 邹欣宏;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吴军;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夏成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6 绪东宇;关于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群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段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女性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8 江娜;城镇非正规就业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陈绮;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贺歆;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2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182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4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