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美国、日本和巴西的城市化模式比较

发布时间:2018-09-18 09:53
【摘要】:城市的出现和城市化进程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当今世界的城市化进程起端于近代欧洲,城市化有其普遍性特征,但是由于国际背景、国内发展阶段、政治体制等的差异,各国或各地区的城市化呈现出不同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化类型和模式。从国别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路径模式可以分为以英国、荷兰和美国为代表的先发国家的城市化模式,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国家的城市化模式,以及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模式。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绪论部分”,包括对城市化的研究现状的综述、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三章从国别的角度,来研究世界城市化的模式特点。其中第二章论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先发城市化模式的特点。以美国独立为其城市化的起点,把美国城市化进程划分为1790-1830年的初始阶段,1830-1930年的加速阶段,1930年到如今的高度城市化阶段。可以看出美国城市化有早发性的特征,其早发性决定了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面临国际社会的压力,有充足的时间逐步解决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国家和政府对现城市化干预少,基本上是依靠社会、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第三章论述了以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城市化模式的特点。日本城市化从“明治维新”开始,大致经历了二战前的早期城镇化、二战重建初期城镇化、加速城市化时期和高度城市化后的完善期等四个时期。日本在开始其城市化时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其国内是一个分散的、缺乏整合的封建制国家。同时日本的城市化面临着紧迫的时间压力。由此决定了日本城市化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第四章论述了以巴西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模式特点。巴西的城市化进程在其殖民地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在巴西实现独立之后,其城市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在1930年巴西发生了瓦加斯革命后,巴西进入了有一定政府规划性的城市化阶段。到目前,巴西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巴西城市化发展深受殖民地时期遗留因素的影响。由于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较弱,政府在巴西城市化的过程中的主导性也较弱。巴西在城市化中出现了过度城市化,表现在巴西的城市,特别是一些大都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城市病。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首先,对美国、日本和巴西的城市化模式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出存在差异原因。其次,通过国外城市化模式差异的比较得出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启示和借鉴意义。我国当今也正处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研究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特点,可以作为我国城市化的借鉴。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c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re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progress,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oday's world began in modern Europe. Urbanization has its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domestic development stage, political system and so on, the urbanization of various countries or regions is not present. From the national point of view, the urbanization path patterns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s of the first-developing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Brita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s of the later-developing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Germany and Japan,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Brazil. Model.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a review of the status quo of urbanization research, writing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ncluding Chapter 2, Chapter 3 and Chapter 4. These three chapter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s urbanization model from a national perspective.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emptive urbanization model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acceleration stage from 1830 to 1930, and the high urbanization stage from 1930 to now, we can see that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onset, and its early-onset determin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basically does not face the press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has sufficient time to gradually solv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addition,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have little intervention in urbanization, basically relying on social and market force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model represented by Japan. Japan is facing a severe national crisis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urbanization, and its domestic is a decentralized and lack of integrated feudal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Japan's urbanization is facing an urgent time pressur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patter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Brazil.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Brazil has begun to emerge in its colonial period. 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Brazil,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primary stage of urbanization before the 1930s. In the second stage, after the Vargas Revolution in Brazil in 1930, Brazil entered a planned stage of urbanization. Up to now, Brazil has achieved a high degree of urbanization. The dominan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also weak. Brazil has been over-urbaniz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urban diseases in Brazilian cities, especially in some metropolitan areas.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Firstl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urbanization mo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Brazil are compare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further analyzed. Secondly,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re drawn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foreign urbanization modes. At the accelerating stage,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in some foreign countrie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敏行;论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凌日平;贫困山区城市化模式研究[J];山西科技;2001年03期

3 姚士谋;温州未来城市化模式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1期

4 李其荣;;多元化:21世纪中国城市化模式[J];宁波经济;2001年03期

5 《厦门城市化模式研究》课题组;厦门城市化模式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6 方和荣;沿海地区城市化模式比较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7 黄金辉,程治中;构建以大都市圈为主导的中国城市化模式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年02期

8 刘尧;农村城市化模式选择[J];科学决策;2004年07期

9 向春玲;我国西部农村城市化模式探讨[J];理论前沿;2004年14期

10 边璐;大西北农村城市化模式思考[J];经济前沿;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云刚;殷冠文;;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建城市化模式——鹤壁的案例研究[A];变迁中的中国城市治理[C];2013年

2 李莉;;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模式选择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魏峰群;;基于SEE-SWOT态势分析法的CRD城市化模式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相铎;李诚固;;东北地区城市化推进模式的比较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治河;美国的主流城市化模式正是中国所要避免的[N];文汇报;2013年

2 东方早报 石剑峰;中国不要学习美国的城市化模式[N];东方早报;2013年

3 冯云廷;城乡统筹视野中的城市化模式变革[N];长江日报;2005年

4 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节能,,从选择城市化模式开始[N];中国建设报;2004年

5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管清友;能源——交通体系变化下的城市化模式[N];消费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逸吟 采写;解决农民工就业难应改变“一头沉”城市化模式[N];光明日报;2009年

7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应该终结[N];农民日报;2011年

8 孙玉波;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城市化模式决定能耗高低[N];中华建筑报;2004年

9 金岩石;亚洲的城市化模式与中国选择[N];证券时报;2010年

10 记者 袁蓉君;中外专家:“成都城市化模式”可为全球借鉴[N];金融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英;城市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段晋苑;移民限制、人口城乡迁移与城市化模式[D];暨南大学;2010年

3 邵峰;转型时期山东沿海农村城市化模式及整合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莹;城乡统筹的城市化模式探索[D];兰州大学;2010年

2 毛丽芹;中国西部特色城市化模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里平;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原因分析与城市化模式的选择[D];苏州大学;2006年

4 邢天;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城市化模式的选择[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雪梅;基于产业集聚的东莞城市化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魏珊珊;城市化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磊磊;兵地共建的城市化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8 杜兆e

本文编号:2247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247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