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家庭庇护、体制庇护与工作家庭冲突——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

发布时间:2018-11-13 18:36
【摘要】:本研究探讨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基于当前城镇地区国有部门(体制内)和非国有部门(体制外)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本文将城镇女性分为体制内就业、体制外就业和不就业三类群体,探讨群体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及其解释机制。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已婚而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女性更可能不参与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平均工作时间远低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不就业的女性和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均高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借鉴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本文提出"家庭庇护"、"体制庇护"和"工作家庭冲突"三个机制来解释以上经验发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理解和解释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及与之相关的宏观制度环境。
[Abstract]: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urban wome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dual labor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state-owned sector (within the system) and the non-state-owned sector (outside the system) in urban areas, this paper divides urban women into three groups: intra-system employment, out-of-system employment and non-employment.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groups and its explanation mechanism.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China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2013, this study found that women who are married and have better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re more likely to not participate in the labour market; The average working time of women employed in the system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employed outside the system;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women who are not employed and those who are employed in the system are both higher than those employed outside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mechanisms of "family asylum", "institutional asylum"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to explain the above empirical finding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women's employment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need to fully consider the current urban labor market structure and related macro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山东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的经费支持
【分类号】:D669.68;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蒋永萍;世纪之交关于“阶段就业”、“妇女回家”的大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2期

2 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3 谭琳,李军锋;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4 吴愈晓;;影响城镇女性就业的微观因素及其变化:1995年与2002年比较[J];社会;2010年06期

5 王天夫;赖扬恩;李博柏;;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J];社会学研究;2008年02期

6 秦广强;;职业晋升中的性别不平等——基于CGSS2006数据的分析[J];社会学评论;2014年03期

7 边燕杰;肖阳;;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年02期

8 风笑天;肖洁;;中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城乡差异研究[J];人文杂志;2014年11期

9 佟新;周旅军;;就业与家庭照顾间的平衡:基于性别与职业位置的比较[J];学海;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丹;;北京市家政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2 张彦丽;王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崔世良;常鹏飞;;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4 张抗私;;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以性别歧视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5期

5 肖云;刘昕;张丽娟;;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的异同分析与对策[J];城市问题;2007年04期

6 李俊林;;我国城镇女性就业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2期

7 刘磊;杨蕊;;非正式制度与不同所有制企业人力资本收入差异[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8 李文星;;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J];当代财经;2012年03期

9 姜磊;张彤玉;;女性就业人员比重和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10 薛德升;黄耿志;;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魏泽瑞;容舒楚;柴瑶;张嵩迎;孙潇;;棚户区居民决策影响因素探究——以济南市为例[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蒋永萍;唐斌尧;;妇女与经济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王凤仙;;北京家庭与性别关系30年变迁[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张丽t ;;女性就业参与率与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尤鑫;;从私领域到公领域有多远?——影响城镇女性经济参与的微观因素分析[A];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永照;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分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白s,

本文编号:2330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330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5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