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最低工资对农民工的就业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6 23:08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东部地区1995-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就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调最低工资会对东部地区农民工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且当期影响大于滞后影响;最低工资的就业负效应在短期主要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形式体现,在长期主要是通过缩减员工规模或企业退出市场等直接效应形式表现。考虑到目前最低工资的相对水平仍然偏低、最低工资的上调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摆脱"技工荒"困境等现实原因,东部地区不应暂停对最低工资的调整。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eastern China from 1995 to 2012,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minimum wage on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minimum wage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influence in the current period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lag; The negative effect of minimum wag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intermediary effect of improving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short term, and in the long run it is mainly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direct effect such as reducing the size of employees or withdrawing enterprises from the market. Considering that the relative level of the minimum wage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at present, and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minimum wage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labour productivity in enterprises and to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helps enterprises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from the plight of a "craftsmen shortage", The east should not suspend adjustments to the minimum wage.
【作者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G218 湖北理工学院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11yjr38R
【分类号】:F249.24;F3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晓春;何平;;最低工资线的农民工就业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2 谢勇;;最低工资制度在农民工就业中的落实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0年03期

3 罗润东;周敏;;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4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庄伟;曹晖;赵富才;;高职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我接纳、交往焦虑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吴新雷;刘海燕;;重点高中学生运动情绪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5期

3 李洁;甘怡群;周宇;;建筑设计师完美主义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5 孟秀红;黄朝辉;孙莹;陶芳标;万宇辉;许韶君;;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焦虑症状关联的中介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6 卢敏;殷恒婵;郭建富;;人际关系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磊;殷恒婵;王茜;傅雪林;;应对策略在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压力间的中介作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吴健;陈善平;潘华山;梁建平;;在锻炼情境下2种运动承诺结构模型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闵亮;;基于工业数据的外部融资依赖与行业波动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与人际能力、社会支持感知和自主性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胡保玲;云乐鑫;;网络顾客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顾客信任的中介作用[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全根;;高校中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沛;陈莉;;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王茹;贾军;;优秀运动员目标定向、认知特质焦虑与自信关系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杜运周;任兵;陈忠卫;;先动性,合法化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个中介模型及其启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范明;肖璐;;高管团队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团队冲突的中介作用[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易学东;高博;;网店形象通过信任中介作用影响顾客购买意向[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黄海艳;李乾文;;研发团队的人际信任、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万益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仁江;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廷钫;知识员工自我管理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冯旭;服务创新过程中一线员工创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应洪斌;产业集群中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菲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者信任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年晶;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红梅;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姜亮;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行为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志娟;初中生感戴、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丹;卷入程度对品牌偏好的影响:广告诉求的缓冲作用,品牌印象的中介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先国;王光新;;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智勇;;最低工资会打击农民工就业吗[J];财经科学;2007年10期

3 罗小兰;;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就业效应分析——对全国、地区及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11期

4 罗小兰;;我国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4期

5 夏小林;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6 白暴力;丛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解决消费需求不足[J];经济经纬;2007年02期

7 韩兆洲;孔丽娜;;善待外来工 共建和谐广东——广东外来工最低工资调研报告[J];南方农村;2006年02期

8 ;Minimum Wage Regulation in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Migrant Workers in the Urban Labor Market[J];China & World Economy;2009年02期

9 韩兆洲;魏章进;;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年01期

10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家;;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J];人才开发;2006年01期

2 徐兵;章小明;周田;;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2期

3 吕运涛;;阅读3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从统筹就业破题[J];新湘评论;2010年07期

4 李伯平;;转方式调结构对我省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年11期

5 丁锋;;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再思考[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6 王昊;;北京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与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丁大建;;论就业质量与就业的职业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孙海英;;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张小建;;坚持发展和改革 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J];中国就业;2002年11期

10 张小建;;全面贯彻落实 全国再就业会议精神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J];中国就业;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2 汪慧;;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3 万建农;;坚持科学发展观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4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6 鲁锐;王爱丽;田宝强;田雨;张友全;;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鄢泽照;;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8 陈诗达;陆海深;贺佩华;;浙江省社会就业现状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9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青年就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10 杨运杰;张永军;;我国利率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恒 冯月花 程少林;从就业弹性系数看海南就业趋势[N];海南日报;2004年

2 ;多管齐下 提高就业[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白天亮;增加就业要下大力气[N];人民日报;2001年

4 记者白天亮;今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八百万个[N];人民日报;2003年

5 白天亮;增加就业要下大力气[N];亚太经济时报;2001年

6 李薇薇 万玉凤;诚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排忧解难[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李小彤;就业弹性系数说明了什么[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8 王少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9 记者  肖姗;新项目落地要先看吸纳多少就业[N];南京日报;2006年

10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刘铮;经济高增长为何未带来高就业[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胡娇;教育与就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王丹;过度就业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9 奉莹;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就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赖作莲;城乡就业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颖;促进城镇青年就业的政府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盛晓明;我国就业公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志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严碧峰;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文纯;市场失灵下政府干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钱云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曹欣然;社会转型时期中俄青年就业观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邹松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彦军;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模型构建[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83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383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4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