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矛盾与社会后果:从一个建筑工人家庭的日常经验出发

发布时间:2018-12-17 07:15
【摘要】:运用2010-2013年期间收集的农民工口述历史以及田野研究的资料,从劳动力再生产的理论框架出发,尝试跨越城市和农村两大社会空间,完整地呈现一个建筑工人及其家庭的日常与长期再生产的经验与过程,旨在以微观的个人经验对宏观的城乡发展论述进行批判与反思。研究发现,农民工劳动与再生产的空间矛盾体现在:农民工的劳动力使用与最小化的日常劳动力再生产发生在城市空间,而长期劳动力再生产则主要由城市打工收入支持并在农村空间进行。而在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力量作用之下,土地逐渐失去了承担农民长期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农村社会的根基亦逐渐变得脆弱不堪,而对城市打工收入的严重依赖反过来更加强化了家庭再生产的内在冲突和农村社会的衰败。
[Abstract]:Based on the oral history of migrant workers collected from 2010 to 2013 and the data of field studies, this paper tries to span the two social space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abor reprodu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xperience and process of daily and long-term reproduction of a construction worker and his family, aiming at criticiz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macro-discu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ith micro-personal experie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labor force and reproduction occurs in the urban space: the use of migrant workers' labor force and the minimization of daily labor reproduction occur in the urban space. Long-term labor reproduction is mainly supported by urban income and rural space. Under the dual force of urban expan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and gradually lost the function of bearing the farmer's long-term labor force reproduc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rural society gradually became frag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heavy dependence on the income of urban workers reinforces the internal conflict of family reproduction and the decline of rural societ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基金】: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训项目“农民工口述历史:流动与再生产”(2010-2013) 中山大学建设论坛“外出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社会融合的新视角”(2011-2014)
【分类号】:F323.6;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严海蓉;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J];读书;2005年07期

2 刘辉;周慧文;;农民工劳动合同低签订率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任焰;贾文娟;;建筑行业包工制:农村劳动力使用与城市空间生产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0年12期

4 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6年02期

5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6 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J];社会学研究;2008年03期

7 朱冬亮;土地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辉;汪璇;;工厂政体下的农民工生存境遇——劳动过程视角下的当代新工人阶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张梅;;耕地承包制度与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比较研究——以福建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3 左静;袁犁;;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古城镇再生模式探析——以丽江古城为例[J];安徽建筑;2012年02期

4 王礼力;李三虎;;“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绩效评价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5 苏熠慧;;从“失语”到“用脚投票”——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建构[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6 高勇;;改革开放30年北京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7 张志胜;;土地流转视阈下的“空心村”治理[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8 武廷海;杨保军;张城国;;中国新城:1979~2009[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2期

9 王琳;;全球空间生产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渝中区:向“内陆香港”挺进[J];重庆与世界;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新艳;罗必良;;农地承包权的再分配:利益、法律、强力与情面——湖南H村调田规则的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阎志刚;;从管制到服务:对农民工公共政策及其问题的一种话语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杨爱平;余雁鸿;;组织化忽悠: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学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4 吴缚龙;;转型的贫困:转型城市的贫困问题[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5 高勇;;阶层结构的变迁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朱冬亮;;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集中因素分析——以福建L县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梁玉成;;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激进转型与渐进市场转型国家中的劳动力退休年龄考察[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苗瑞凤;;被拆分的乡村孝道[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刘建洲;;公民权、阶级形成与农民工问题的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私营企业中的技术工人群体——一种农民工研究视角的转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琳琳;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使用权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庄佩君;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波;城乡冲突: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D];兰州大学;2011年

9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鸿鸣;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昕宇;农民视角下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_,

本文编号:2383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383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8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